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4)

时间: 03-31 作者:严雨婷 栏目:反思
    洪老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划出写“中华不振”的语句,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哪些人的行为让你特别想说的?(抓事实,悟情感。)学生分别从洋人、那位妇女、旁观者以及伯父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则不断地在其间穿针引线,将“中华不振”的现实剥得淋漓尽致。每一次学生感受到“中华不振”时,教师就在“中华不振”四字后面加上一个沉沉的感叹号。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黑板上的感叹号不断地增加。这沉重的感叹号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中华不振”的现实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在这一过程中,洪老师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谈感受,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展开想象,将那些个令人辛酸的“中华不振”的画面浓抹重彩地一笔又一笔涂抹,直涂进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洪老师在教那位妇女哭诉的片断时,她问:“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会哭诉些什么?这位‘亲人‘可能会是她的什么人?你们的心情怎样?”在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之后,洪老师又进一步渲染,带着学生引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这位亲人也许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生读──
    师:这位亲人也许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生读──
    师:也许这位亲人是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的心都碎了,生读──
    在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活,义愤填膺时,洪老师语重心长地小结:在中国的国土上,洋人无法无天,而中国巡警非但不主持公道,还为虎作伥,这真叫“中华不振”啊!
    三、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洪老师在这堂课上补充了两个材料:一是当年租界外中国人贫穷流浪、民不聊生的画面。直观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眼球──这就叫“中华不振”啊!二是周恩来生平事迹的介绍。在感人的事迹面前,学生深切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一生的诺言,一生奋斗的目标。他说到了做到了!没有半句说教,但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已油然而生。思想教育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完美结课。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