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2)
时间: 03-29
作者:倪萍
栏目: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该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获得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与两位
小数等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小数的意义就水道渠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案例中,如1分米 =1/10 米 = 0.1米,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鼓励学生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在概括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比,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并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大胆猜测,仔细验证。归纳小数的意义时,先将1米抽象成一条线段,去掉单位名称,由这条线段联想到可以表示很多的事物,最后抽象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是既重概念形成结果,又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一次执教《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从了解小数的产生到探究小数的意义最后到综合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挺顺利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我说在超市为了方便,电脑上通常会以元做单位统计,也就会用到小数了。本以为我可以按照预设进入正题了,这时有个学生说“既然有电脑用角分也很方便的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小数?”由于我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霎时我呆了,最后决定告诉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等会儿再解决。在以后教学中,对于课堂出现的“小意外”,要灵活地处理,切不可死板地按自己想法进行解决。
在正方形纸上画出0.1这个小数时,大多数同学都是涂最旁边的一格,我也就是想当然的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正当我为解决这个问题高兴时,有个学生突然地说“一定要这一格吗?中间的一格可以的吧!”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我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只是一带而过。备课时,预设不够充分,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就是1/10,也就是0.1。”这里的“其中一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这一份。我想当时我把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产生的课堂效果肯定会不同,学生也会更为深刻地理解0.1的产生及意义。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小数等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小数的意义就水道渠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案例中,如1分米 =1/10 米 = 0.1米,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鼓励学生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在概括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比,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并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大胆猜测,仔细验证。归纳小数的意义时,先将1米抽象成一条线段,去掉单位名称,由这条线段联想到可以表示很多的事物,最后抽象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是既重概念形成结果,又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
第一次执教《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从了解小数的产生到探究小数的意义最后到综合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挺顺利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我说在超市为了方便,电脑上通常会以元做单位统计,也就会用到小数了。本以为我可以按照预设进入正题了,这时有个学生说“既然有电脑用角分也很方便的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小数?”由于我没有预设到这个问题,霎时我呆了,最后决定告诉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等会儿再解决。在以后教学中,对于课堂出现的“小意外”,要灵活地处理,切不可死板地按自己想法进行解决。
在正方形纸上画出0.1这个小数时,大多数同学都是涂最旁边的一格,我也就是想当然的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正当我为解决这个问题高兴时,有个学生突然地说“一定要这一格吗?中间的一格可以的吧!”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我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只是一带而过。备课时,预设不够充分,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就是1/10,也就是0.1。”这里的“其中一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这一份。我想当时我把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产生的课堂效果肯定会不同,学生也会更为深刻地理解0.1的产生及意义。由此,我想到了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个知识点应该要落实到哪一个程度;第二,问题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多思考提这个问题要解决的什么;第三,除了备教材外,更要备好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会出现地种种问题进行全面周到地预设;第四,还要备好各种教学资料,如课件、练习题、学具等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