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3)
时间: 03-27
作者:黄燕芳
栏目:反思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最后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感觉很好。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三: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鱼游到纸上》这一节的教学比较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中,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鱼“游到纸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4、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5、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三: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鱼游到纸上》这一节的教学比较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中,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鱼“游到纸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4、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5、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