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时间: 02-13
作者:邓文峰
栏目: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一:
12月3日下午,青蓝工程师徒报告课在实验小学三楼报告厅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经历了三个月后的磨练后,得到了上台展现的机会。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也得到了太多的收获和感想,这次教学,会让我终身难忘。
《给予是快乐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人物对话集中;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全文内容浅显易懂,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致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概括为以下两个大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去主动探究:一、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予了对方什么呢?二、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令你难忘,划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清楚,但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好,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在结尾处,情感没有升华上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在深入一些,紧紧围绕着给予是快乐的来展开。在文中,小男孩看到保罗的新车后,说出了:“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感人话语,我在教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了小男孩不但想要把车给予给自己的弟弟,还要把希望、勇气和爱给予给弟弟,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去理解小男孩想要给予的热情,想要把爱触及到弟弟心灵的愿望,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记叙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忽视了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的理解,对于小男孩这一人物的体会则不到位,不能让学生充分去学习小男孩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
其次,教学要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去研究孩子所研究的内容,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围绕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受到了震撼去说、去想、去写,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却并没有深入学生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对于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清楚,教学时自己的思路也受到了限制,仅让小组代表交流感受,其他的组员没有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小男孩的那份迫切要给予弟弟的梦想和愿望没有充分的展开,尽管同学们也都在读在思考,但那时肤浅的,还要深入去理解文本,在以后的小组交流中,我会努力去改正这一不足,这一缺点。
最后,体现在同学们读写练习的限制上。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课堂练笔,一是小男孩不仅仅想给予弟弟一辆车,还要给予___________。二是结合阅读链接,谈一谈在生活中,我曾因为_____而快乐。这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从孩子课堂的反应来看,这两处练笔却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去畅所欲言,看来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处都要精心地准备于设计,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去琢磨。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但是如何能在教学中上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让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是值得我这位新老师去学习、去钻研的。尽管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我坚信,在每份付出的背后,在每次给予的背后,我们都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就像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样:给予是心灵的付出,它不求回报,因为它是相互的。的确,和学生在一起的相互给予才是老师们最大的快乐!因为它是信任、欢乐和爱的给予!
12月3日下午,青蓝工程师徒报告课在实验小学三楼报告厅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经历了三个月后的磨练后,得到了上台展现的机会。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也得到了太多的收获和感想,这次教学,会让我终身难忘。
《给予是快乐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人物对话集中;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全文内容浅显易懂,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致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概括为以下两个大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去主动探究:一、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予了对方什么呢?二、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令你难忘,划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清楚,但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好,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在结尾处,情感没有升华上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在深入一些,紧紧围绕着给予是快乐的来展开。在文中,小男孩看到保罗的新车后,说出了:“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感人话语,我在教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了小男孩不但想要把车给予给自己的弟弟,还要把希望、勇气和爱给予给弟弟,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去理解小男孩想要给予的热情,想要把爱触及到弟弟心灵的愿望,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记叙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忽视了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的理解,对于小男孩这一人物的体会则不到位,不能让学生充分去学习小男孩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
其次,教学要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去研究孩子所研究的内容,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围绕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受到了震撼去说、去想、去写,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却并没有深入学生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对于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清楚,教学时自己的思路也受到了限制,仅让小组代表交流感受,其他的组员没有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小男孩的那份迫切要给予弟弟的梦想和愿望没有充分的展开,尽管同学们也都在读在思考,但那时肤浅的,还要深入去理解文本,在以后的小组交流中,我会努力去改正这一不足,这一缺点。
最后,体现在同学们读写练习的限制上。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课堂练笔,一是小男孩不仅仅想给予弟弟一辆车,还要给予___________。二是结合阅读链接,谈一谈在生活中,我曾因为_____而快乐。这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从孩子课堂的反应来看,这两处练笔却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去畅所欲言,看来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处都要精心地准备于设计,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去琢磨。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但是如何能在教学中上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让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是值得我这位新老师去学习、去钻研的。尽管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我坚信,在每份付出的背后,在每次给予的背后,我们都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就像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样:给予是心灵的付出,它不求回报,因为它是相互的。的确,和学生在一起的相互给予才是老师们最大的快乐!因为它是信任、欢乐和爱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