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教学反思(2)

时间: 01-24 作者:甘毅 栏目:反思


智子疑邻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教学流程完成流畅,教学重点、难点得到解决,学生积极配合,在讨论寓意在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时,学生们都很积极、投入,成为课堂的亮点。小结这节课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疏通文意的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直接告知,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总之有疑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在请学生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不筑,必将有盗。”这句话告诉富人时,可以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只要老师点拨到位,学生也会投入角色,用心理解,充分体会儿子、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导致了富人智子而疑邻的结果。
    3、如果再上这一节课,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文言寓言很有必要,既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又能积累很多有益的成语。


智子疑邻教学反思三:

    寓言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很久,但到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成熟的、具有可操作的想法。只是打算从自己教了几篇寓言后的感受方面谈谈。
    在本学期上半阶段学习了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二则》,临近期末时又学了中国古代的寓言《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和出自《伊索寓言》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及《蚊子和狮子》。虽然风格迥异,但初衷都差不多,是要通过一个短小、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做人或处事的道理。
    那么,道理以什么样的形式抵达学生的心坎呢?否则,那么浅显的故事他们一读就通,一看就懂,还有占用课时的必要吗?
    我觉得最大的必要在对寓意的全面认识上。
    比如,读《智子疑邻》,我们总会看到的是这位富人就因为和儿子的关系亲近而和邻人之父的关系疏远,在家中被盗后就不假思索地大夸自己的儿子却怀疑邻人之父。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了这位富人身上,只是看到了富人的片面性。但如果换个角度呢?从邻人之父的角度看呢?那就是因为关系的疏远非但连所提的建议也没用还到最后落下个被人怀疑的下场。所以,我们看问题提意见也得考虑自己和对方关系的亲疏,可悲啊!
    虽然教材在用这样的文章的教育人们,但很难经得起推敲。
    寓意往往有正反面或者积极消极之分,但若给学生光讲积极面,显得不够厚实、不够全面,甚至经不起推敲,但如果连带讲了消极方面的寓意,那还是寓言吗?寓言还是揭示寓意道理的同时,从中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启发。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