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反思(2)
时间: 01-20
作者:罗谦刚
栏目:反思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二: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 “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木兰诗教学反思三: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二: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 “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木兰诗教学反思三: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