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 01-17
作者:王琦
栏目:反思
蜡烛教学反思一: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在八年级的第一单元,这是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俄国作家西蒙诺夫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
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没想到,学生们的富有深情的理解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1:我被苏联红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的年轻,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他却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生2:我被老妇人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在那么一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们想躲避还来不及,可是老夫人却毫不畏惧的走向了炮弹横飞的战场,她走的那样坚定,完全不怕被炮火击中。
生4: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私的爱所感动,原因是为了表达对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的爱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心爱的结婚蜡烛点在烈士的坟前,并且在烈士的坟前守侯了一夜。
生5:我被老妇人行动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坟前守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当苏联红军发现她时,她仍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向这些红军们鞠了个躬,并点燃了最后一只蜡烛,然后就默默地离开了。此时此刻,语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红军的心是相通的。
生6:我被文中的德军所感动。
(我愕然,其他同学哗然)我们都以为他说错了。
生6:我没有说错,大家注意到没有,文中出现过四次这样的语言,当老妇人在广场时,炮火都没有在她近旁爆炸。试想连匍匐前进的年轻士兵都难逃的炮弹为什么没有炸死老妇人,是德军看不到她吗?不是,我认为这德军的人性善的一面。一个老妇人在掩埋自己敌军的尸体,他们没有向无辜开枪,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讲的是二战中在圣诞夜德军和美军的和平相处。
真没有想到孩子们能如此深入的思考问题,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文章的主题就这样在感动和思考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蜡烛教学反思二: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篇通讯非常感人,但难度不大,怎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流于肤浅,不流于表面,怎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情感,去咀嚼语言的精妙,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言入体验,这是我这次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抓拍感人场景这一语文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绿色圃中,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的潜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了,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不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总觉得学生对稍难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能调动起他们研讨的兴趣,没能给他们一个思维的具体的触发点,没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如果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估计很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老生常谈。所以,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去和作品及作者认真“对话”,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否则,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在八年级的第一单元,这是一单元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俄国作家西蒙诺夫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
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没想到,学生们的富有深情的理解深深地感动了我。
生1:我被苏联红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的年轻,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他却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生2:我被老妇人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在那么一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们想躲避还来不及,可是老夫人却毫不畏惧的走向了炮弹横飞的战场,她走的那样坚定,完全不怕被炮火击中。
生4: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私的爱所感动,原因是为了表达对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的爱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心爱的结婚蜡烛点在烈士的坟前,并且在烈士的坟前守侯了一夜。
生5:我被老妇人行动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坟前守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当苏联红军发现她时,她仍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向这些红军们鞠了个躬,并点燃了最后一只蜡烛,然后就默默地离开了。此时此刻,语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红军的心是相通的。
生6:我被文中的德军所感动。
(我愕然,其他同学哗然)我们都以为他说错了。
生6:我没有说错,大家注意到没有,文中出现过四次这样的语言,当老妇人在广场时,炮火都没有在她近旁爆炸。试想连匍匐前进的年轻士兵都难逃的炮弹为什么没有炸死老妇人,是德军看不到她吗?不是,我认为这德军的人性善的一面。一个老妇人在掩埋自己敌军的尸体,他们没有向无辜开枪,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讲的是二战中在圣诞夜德军和美军的和平相处。
真没有想到孩子们能如此深入的思考问题,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文章的主题就这样在感动和思考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蜡烛教学反思二: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篇通讯非常感人,但难度不大,怎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流于肤浅,不流于表面,怎样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去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情感,去咀嚼语言的精妙,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言入体验,这是我这次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抓拍感人场景这一语文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绿色圃中,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的潜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了,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不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总觉得学生对稍难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能调动起他们研讨的兴趣,没能给他们一个思维的具体的触发点,没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如果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估计很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老生常谈。所以,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去和作品及作者认真“对话”,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否则,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