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10)

时间: 01-16 作者:马梦丹 栏目:心得体会

2 .建立“组合型”教研机构。 我们必须清楚,校本教研教师是主角,但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研究氛围,宽松环境,教师成长条件的创造者。因此要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实施机构。由校长、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学年组长、骨干教师,组建成立领导小组,策划出针对校本师情,符合实际校情,具有特色的每学期校本教研思路和活动载体。并在此基础上适时邀请本地名教师,学科教研员参与重要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以实现专业引领,达到预期高度。

3 .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作保障。

“有效教研”与“无效教研”的区别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学校要从校本教研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出发,把制度建设的理念定位在“指导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保障于教师”上。构建起具有规范性,指导性,保障性,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理念性先进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如:《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学年组集体备课制度》等。拟定学年组或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一次,活动要求由领导小组定,活动方式可由教师自己定。每学期教师自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教师要参与讨论制定,形成自我约束。且每学期全校性的专题研讨或教学观摩活动不少于一次,积累过程材料,记录教师参与情况,进行情况分析。力争从制度上分别对教学研究的任务、时间、形式、要求、奖励、教师评价、年终考核等方面明确要求,使教师积极的参与校本教研,以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行动研究,改善校本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与自身、与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和智慧的一种“对话文化”。

校本教研的要素是:( 1 )以教师与自我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自我反思”;( 2 )以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同伴互助;( 3 )以实践与理论对话为表现形式的专业引领;这是校本教研主要的三个方面。

建立新型的教研方式既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从观察体验到反思再到行动,为需要而研,为问题而研。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活、新、广、实”的思路。既:机制上求活、方法上求新、空间上求广、内容上求实。

1 .“三课”研究式教研—源于教学,归于课堂。

教研的目的就是研究和解决问题。上教研课虽说是传统做法,但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寻找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的途径,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一节教研课,都是在揭示问题,提供方法,是研究的惯例,不要趋于完美化和展示化,它不同于示范课,观摩课。

教研课的基本运用程序是:课堂发现问题—确定教研课主题—上教研课—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回归课堂。

如:个别教师把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发展成了近乎“放任自流”。课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这是问题。那么教研课就应该以如何合理调控课堂、指导行为养成、收放有度等方面为主题,来提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让教师感受、讨论,最后达成“学生自主,自由不等于放任”的共识,然后再运用到课堂。尤其是学年组、学科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问题,随时开展行动参与研究活动,校本、组本有机结合,化整为零机动灵活,切合教师教学实际,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形成研究氛围。

示范课:发挥校内名教师的骨干作用,让教师看有准备的课,目的是给大家提供比较典型的模式。如:“课标理念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有效的创设情境”等问题,首先由主任或学年组长(学科组长)指导教师备课,试讲由研究组成员参与,提出改进意见后所有教师做示范课,大家取长避短,减少弯路,充实自己教学实践启发灵感。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