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乡作文(2)

时间: 11-03 作者:易细平 栏目: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三:舌尖上的故乡

故乡蜷缩在辽西走廊上,虽是在背山面海的一小片丘陵间栖着,却不敢用“卧”字,因为故乡没有卧的安稳与闲适,走廊的促狭与逼仄,畏手畏脚就成了故乡与故乡人的一种必然了。

曾经千百次的问,为何在农民进城务工潮涌的时代,我的乡人们却能够安然若太?也曾千百次的想,先人们风尘仆仆的从关内逃亡而来,广袤的东北许是全无幻想的吧,于是这一群没有幻想没有激情的人们疲惫的双脚刚一迈出山海关,就在这里撂了挑子,建屋垦地,繁衍生息了。

虽然只是隔了一道小小的关隘,但隔出的却是大大的关里和关外,隔出的是关里的“棉袄”和关外的“棉脑”,以及锦州地区浓郁而独特的尾音上挑。

因为同化,所以我的故乡很快染上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因为骨子里的“懒惰”,所以我猜我的故乡应该具有比较稳定的历史传承。

于是,把故乡放到舌尖上去品,便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

故乡是临海的,临的是北渤海,海鲜与南海的寡淡不同,更无大连黄渤海碰撞的生猛,有的是绵软的咸腥,因此,故乡海鲜的做法还是有一点小特色的。

鱼,用盐腌了晒干,用油锅煎着吃。通常是青皮子,鱼身一扎长,背部肉厚,油煎后,青白上缀着焦黄,咬一口,有点咸带点腥,下饭。只是腹部多细软的刺,吃起来有点麻烦。最好是油鱼,色白体薄,油煎后像浸过油的纸,油渍渍的透亮。嚼起来很劲道,盐大点,一条小油鱼能下两碗饭。最好吃的是“气泡子”鱼,虽然也不大,但膘肥肉厚。吃“气泡子”要到舅舅家,舅舅家条件好,鱼腌在豆油坛子中。豆油坛子加盐,放鱼封口,不晾不晒,鱼在盐里不臭,鱼在油里不干。煎的时候连散发的香味都显得醇厚,出锅趁热咬一口,吱吱冒油。

燕鱼羔子太小,就用酱炖,炖得鱼骨头都酥了,千万留汤,咸香下饭,满头大汗。大学时,妈妈把皮皮虾肉用擀面杖擀出来,做皮皮虾肉酱,把哥几个吃得直冒鼻涕泡儿,齤得半夜灌凉水。

也有虾,也有蟹,野生的海参,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记得前次返乡是两年前,在同学开的饭店里味蕾瞬间被唤醒。把咸菜炖皮皮虾拉到自己的眼前,“可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是最好的借口,大家全都宽容甚至欣慰的看着我,就像看着一个顽皮的孩子。其实,回故乡就是生命的回放,在故乡,就是一个孩子。咸菜是大白菜腌渍的,做法一如酸菜,只是盐多,所以成了咸菜;皮皮虾也叫虾爬子,皮多腹足多,两种叫法都很形象。咸菜炖皮皮虾就是咸菜切成丝,皮皮虾不切不剥囫囵个儿,外加一些猪五花。绵软的海鲜味道似乎是被咸菜的咸激发了催化了,生发出一股令人迷恋的腥来,鲜也显得另类。这有些另类的鲜被火被热催逼着,跟着汤汁钻进咸菜的生命里,原本在咸菜缸中被苦咸榨干了汁水的咸菜,在火热的鲜咸以及润滑的油膏中滋润了丰盈了,一条条咸菜丝在牡丹花水中飘摇着,张扬得也要开花一般。最重要的是,鲜融进咸的生命里,咸菜的味道就拥有了太多的回味。所以咸菜炖皮皮虾,吃的不是虾,是咸菜,是其中蕴含的汁液,是汤水。不是吃,是品,哪怕吃相是饕餮的。

故乡是靠山的,山是穷僻的燕山余脉,所以山成不了乡人的依靠。倒是有形象的歌谣:“石头打底,葛刺镶边,兔子不拉屎,这就是北山。”印象中北山只产葛刺,被海边人买来镶到土墙头上,看家护院。苹果呀、梨呀也有,长在山海之间的丘陵上,小国光,黑色的冻梨在记忆里已经相当遥远了。

今年春节,和老乡兼朋友提到冻梨,这哥们马上电话打给他老家的弟弟,安排即刻通过长客捎两箱冻梨来,一箱桉梨,一箱花盖梨。将黑皮冻梨泡在凉水里,拔,不多时,冻梨里的寒气被催逼出来,化作薄冰包裹在冻梨的表面。捏碎薄冰,咬一口,一口冰凉的甜汁在嘴里,慢慢的咽下去,在冬日里吃冻梨,绝对的刺激。但是只适合吸汁,梨的渣滓太粗,口感不好。绥中白梨全国闻名,可是绥中白梨什么味道?只这份黑梨的记忆还凉丝丝的留存在唇齿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