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篇一: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神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的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随后跳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这篇神话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它寄寓着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学生读着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在感知童话丰富想像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爱心对别人及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用心去领悟,领会教材。总体效果很好。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开头所写的那种干旱程度,与我所面临的小学生的生活境况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未成曲调先有情”,我用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做背景,干裂的大地,枯萎的草,奄奄一息的树,吐着舌头呼吸喘气的小狗……,我把声、形、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果然,学生在这样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极富深情地朗读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二、抓主线,走进文本
教学中,由于有了兴趣这个先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本,借助水罐的一次次变化这条明线,让学生从水罐的变化中去感悟、去挖掘课文的内涵:是什么力量促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多次走进文本,去寻找那隐藏在水罐神奇变化之内的暗线——爱心。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地想像,抓住一明一暗这两条线索,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水到渠成——爱能创造奇迹。
三、借用关键词,重点感悟
文本内涵较丰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内容,我借用重点词语,让重点词语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比如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吐沫”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喝水的时候,她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从背课到上课,我常常地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深钻教材,课堂要体现新的理念,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不足:
1、授课就立足文本,但更应超越文本。
教师是教材的应用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创造但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优秀的教师应立足教材,更应超越教材。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让语文课程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形成开放的语文课堂。而我在这节课上没有为学生创设由教材走向生活的途径,没能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去关注生活,没有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我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文中,学生反对神奇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体会到了爱能创造奇迹,但也仅限于文中,学生按照我的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却始终走不出文本,,究其原因是我在课堂上不够煽情,情感不够丰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都缺乏激qing。
另外,在学生理解“爱心创造奇迹”这个内涵后,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受到的熏陶和感染会更深刻。
2、文章的结尾处置上有点唐突
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清闲的水流,在学习时没能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果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像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及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像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
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后气氛是课堂十分需要的,课堂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老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对我来说是欠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这将使我努力的向使自己提高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