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篇一: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二:《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很快用“很有才气”来概括。在让学生板书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
进入研读阶段,孩子的表现渐入佳境。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他们的发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从‘听说’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到两个意思:1、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要不他的名气是不会传到阎都督的耳里的;2、从这个词也能看出,阎都督可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他没有亲自领略王勃的才华,所以想借此机会来领略一下吧!”
“我看阎都督有点半信半疑,毕竟仅仅是听说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点,还是‘疑’多一点?”我追问到。
“应该是‘信’多一点,否则他就不会‘邀请他也来参加’了!”一个孩子接着话茬说。
“我觉得他或许还有想让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脸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听说”两个字,居然被孩子们咀嚼出这么多的内容来,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诸位客人的表现,课前我是很担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笔的妙处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依旧让我“吃惊”。
“这样写的目的其实还是是在写王勃。”
“哦,能具体说说吗?”
“写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这样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王勃的‘才气过人’啊!”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