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反思(2)

时间: 07-30 作者:周洁 栏目:反思

 

   《藤野先生》在三课时的学习中,画上圆满的句号。自己的习惯是,同一篇课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总是希望有不同的尝试,既是给学生和自己以新鲜之感,更要给自己一个补充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自己在讲授这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时,并没有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授课。

   今春开学,便进行了新的尝试。

   自己将本文设置成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的感情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有的放矢,侧重点不同。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本文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三课时,则侧重于抓住“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将明天要讲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样的备课。从字词开始,到课文的分析,都是如此进行的。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授课。

   通过第一课时,重点的内容落实到基础知识和整体感知上。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知识,在各个小组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实施的效果看,似乎还不错。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从实践中检验。白居易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要七年期吗!我们从小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今年的教学,我做了改变。授课前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将各自分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之后选择代表轮流发言。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小组的分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总是每组总是那几个同学在发言,而其他的人则好像没有事情的人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样,每组四个人,每天一个人为对外发言人,其他人作为秘书,帮着准备材料。第二天换另一个,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有一次当发言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同学似鸭子听雷的现象。

   其实能够将小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

   在讲这个课时时,通过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够发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讲到选择典型材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这样就联系到写作上,在众多的纷繁的材料中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写一个我们身边非常有特点的人物。

   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爱国。通过学生寻找能够表现“我”爱国的句子,来分析我的思想历程。这个过程中,结合着“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着我对他的思念与感激。

   第三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分析上,这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作文片段练习:写一个身边的熟知的同学---王阳昕。

   结果学生写的是非常的好。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选取典型的材料,将人物刻画得情态毕现,栩栩如生。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