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 12-05 作者:尹静怡 栏目:反思
篇一:我的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但如果背上沉重的教学压力,舞台就有可能成为专职喂鸭场和批判台。如果教师急于完成知识的传授,迫切希望学生囫囵吞枣地硬将知识吞下去,稍有反抗就会引发一阵批评,学生噤若寒蝉,教师最后也声嘶力竭,这样的课堂想想都缺乏生气。“爱惜芳心莫轻吐,且叫桃李闹春风。”的胸襟,不仅是对学生的关爱,也是对自我身心的保护。课堂上,我一般都不会急于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以故事形式,先对课文写作背景或作者情况或文中主要人物作简单的介绍,有时学生兴趣浓厚,也可牵涉更多相关的内容。如我在讲《群众也在淋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人品,我不仅讲了《一个降落伞包》的故事,还讲述了一些周总理幽默反击外国记者的逸闻趣事,看似耽误了一些时间,其实已经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融会贯通的本领。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也会耐心而有趣地解答,我知道,语文学习贵在积累,让学生体会语文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不将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不将学生作为成就自己荣耀的武器,不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那么,课堂教学应当是轻松而快乐的。


篇二:我的课堂教学反思

通过国培的学习,我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待我进一步去完善课堂教学。在近年来教育模式中兴起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法,新的教学方法着实给教师带来了收获,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不足之处。

教学课堂上盲目的进行合作探究,其效果并不理想,课堂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新的定式:提问—— 讨论 ——  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服从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堂授课内容和课堂环境的实际,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时候都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不能一味否决,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总之,选择那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盲目行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真正地设立一些必须经过讨论才能了解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智力的开发,合作探究中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进行活动评价时不应只表扬某个发言的学生,应肯定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