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时间: 12-26 作者:韦昌建 栏目:反思
篇一: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生病了,曾作为医生的母亲“逼迫”孩子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文中的母亲用“逼迫”这种独特的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无情,但深沉的母爱却彰显无疑。整篇文章以母亲的情感(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为线索,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母亲在整件事中情感变化的心理历程。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教学重难点。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从母亲的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上入手,准备采用“读”、“说”、“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理解母亲这种独特爱孩子的方式和用心。

然而,事实总会和预想有出入。那天,课堂上顺利的完成初读课文,处理了生字词,应进入阅读理解课文的环节了。所以,我紧接着抛出了一个问题:“初读完课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按我预想的方案,学生应该回答:“这是一位真正爱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等等,然后我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过度到“你是从哪些句段体会到母亲爱孩子的,找一找母亲的情感变化,理出文章的线索。”但学生的答案却跟我的备课预案背道而驰,“这位母亲是残忍的”“是无情的”“是自私”……听着学生们把一个个冰冷的字眼用到我们最亲最爱的“母亲”身上,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想到的,这令我震惊,也令我心痛。固然,在我的教学设计上可能存在失误,但我没想到孩子们把母爱理解得如此“自私和狭隘”,孩子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竟把母亲的“良苦用心”看做洪水猛兽。这尽管令人震惊、心痛,但这不是正折射出课堂的不可预见性吗?不也反映了孩子们对“爱”和“感恩”认识的缺失吗?这不也是教育学生的契机吗?于是我顺着同学们的思路提问“你们是从课文哪个地方,感受到母亲的残忍呢?”孩子们很快找到文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我适时点拨:“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的初衷是什么呢?”通过读妈妈和儿子的对话,学生们很快认识到儿子是一个依赖心非常强的人,根本没有意识生活中很多事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学生们逐渐的理解母亲的苦心,明白爱的“厚重”。

课是进行完了,学生似乎是认识了什么是“爱”。然而,在生活中,他们真正懂得父母的苦心吗?


篇二: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子之爱令人震撼,《慈母情深》中母亲为了儿子而省吃俭用、不辞劳苦让人崇敬,但本文母亲为了磨练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心理上倍受煎熬,其实这也是爱的一中表达方式。

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进行体会。通过分析,理解了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从下决心到担心、自责到最后的释然。

这整个过程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父母之爱,懂得父母之爱,这对现在的独生子更具现实意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