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计划书(9)

时间: 12-11 作者:沈绎伦 栏目:工作计划

1.茶叶种植方面,集中体现为种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陕南的茶园大部分在20世纪70-90年代建成,大多属于群体种茶园。茶园茶树个体间差异大,单产低。由于大部分地区只采制春茶,很少采摘夏茶和秋茶,导致茶叶资源浪费严重,平均亩产不足30公斤,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陕南茶园无性系良种普及率极低,仅为2%,远远落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

2.茶叶加工方面,突出表现为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陕南茶业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仅汉中就有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但拥有的加工设备少,设备大多是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购置,机械化程度低,大多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主要依靠手工采摘和加工,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的茶叶80%属于低档茶,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3.茶业经营方面,主要的问题是经营分散,行业混乱。一是经营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率低下。如汉中现有300多个经营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少,大都属于自产自销的家庭式经营。二是名茶多,名牌少,强势品牌缺失,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强势名牌产品。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缺乏有效协作,没有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将市场和基地连接起来,使市场导向不力,政府行政推动难度大。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导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低。

4.茶业管理方面,陕南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体系,管理体制混乱。茶叶生产与加工、流通被分割在不同管理部门。从微观来讲,陕南茶园的管理大多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低下。而茶叶经营企业也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效率较低。从宏观来讲,政府对陕南茶叶产业的管理较为分散,如汉中的茶产业归农业部门管理,安康、商洛则归林业部门,省上则由省供销社管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之间运作和发展。

5.茶业创新方面,陕南对茶叶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目前,陕南还主要以生产经营绿茶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多数企业只重视毛尖而忽视夏秋茶的加工,对粗老茶叶和茶籽的开发不足,导致茶叶资源浪费严重。

6.茶业服务方面,陕南现有茶业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其茶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需要。近年来尽管陕南组建了一些茶叶研究所和茶叶协会,但缺乏权威性的服务机构为茶农和企业提供可靠优质的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难以满足其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调查中发现,购买茶叶选择茶叶品类而不讲究品牌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老年消费群体,他们一般拥有自己喜爱的茶叶品类,并常年坚持饮用之,但对其他品牌知之甚少。大多数采访对象能说出各知名茶叶品类,如西湖龙井、、汉中仙毫等,对相应茶叶品牌却不知晓。

陕西是产茶大省,振兴茶业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意义深远。那么,如何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务之急是打造茶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陕南绿茶和红茶产业集群、汉中大巴山绿茶产业集群和皖东绿茶产业集群。通过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品种优良化,打造茶叶优势产业带;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程度,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安徽茶产业体系;进一步带动茶叶二、三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茶业现代化水平。延长茶业产业链,不仅在茶叶制作上而且在包装、上做足文章;根据国际流行趋势,研究茶业的深度开发,如开发药用茶、保健茶、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多元化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品牌较多,市场不多,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一方面,近五年间,徽茶注册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使很多企业宁愿自己注册品牌,而不愿代理别人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范围内有品牌的茶叶不少于50种,同品类茶叶的品牌至少有几十家。另一方面,众多企业注册完品牌后持续经营品牌的维护力度不够,品牌的市场占有量不强,品牌意识实际上并未深入人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