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5)

时间: 11-26 作者:郑孟秋 栏目:反思
    2、梳理知识时,重点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达到了突出的目的。但因未使用ppt,黑板不太够用,所以板书设计有所欠缺,导致了知识点呈现不全,对学生熟悉知识点,有一点影响。好在,我们班学生已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影响不大。
    3、例题练习紧紧围绕判定展开,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方法,强化了判定定理的运用。在后面的练习中其它几道与平行四边形性质有关的问题,学生基本可以解决,故没有讲评,而重点讲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11题,再次突出了本课重点。学生的思维得到再次训练,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了再次巩固。
    四、请选例题,注重综合
    如果复习课中,仅仅是把学生做过的题或基本相同的题再做一次,可以达到一定的复习效果。但其复习效果主要停留在知识再现上,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同样,复习课中(尤其是第一轮),知识点复习与能力发展又是一对矛盾体,尤其是面对我们学校这样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一方面,我们很多老师担心:题目难一点,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可能学生会基础知识都不够熟练。于是,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基础知识点练习“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一种“做题倦怠感”,因此,我们的初三课堂,大多数感觉死气沉沉。另一方面,我们有些老师,例题没有紧扣重点,不注重方法提炼,尤其是通性同法的提炼,有些例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从而例题不像例题,讲解啰嗦,起不到能力训练的目的。
    五、将在点子上
    另外,讲一点所有课相通的地方,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一、一节课是否以讲完为目标?讲完了的课才是好课?
    公开课中,我看到了一种现象: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完整,为了最求所谓的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有些老师总是很急于把所有题目讲完,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认知。有些问题没有挖掘深入,草草了事,有些方法没有提炼,急于进入下一个问题。
    回顾本节课,在例题处理上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方法提炼的还不够到位,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深化。我们大家都不同程度的犯着同样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课标要求把握不准,要么偏离了重点,要么题目太难(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足,设计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我的课为例,例题中,本想给一点“脚手架”,提示学生利用点的坐标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做一些提示,但后来还是没给,想让学生自己试一下,结果学生做起来没有头绪,很多同学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能否将坐标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联系起来估计不足。好在,我巡视中发现了问题,组#p#副标题#e#织了学生讨论,给学生打开了思路,但也耗去了不少时间。
    不过,从学生活跃的思维来看,本节课的目的达到了:(1)所有判定方法都得到了强化,(2)解决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坐标的整合问题,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因而,自认为基本可以算是好课(绝无自夸之意)。尽管后面还有些题没做,也没讲,只要学生本课有所得,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就可以了。如果急着去练习后面的题目,非但达不到联系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知识混乱。我曾经被这样评过课:前面花的时间太多,后面都没时间讲了。意思就是没讲完,不成功,我不敢苟同。因此,进一步,引起我的思考,因为可能有的老师又会认为本课很不成功,题目没有做完或讲完
    建议大家思考并理清两个关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