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教育案例(4)
(2)同学看顾某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不讲卫生,习惯很不好,不愿意和他玩。
二、问题分析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
1、亲情的需要:父母让顾某在“小餐桌”生活,晚上九点左右才会接他回家,根本没有感情的交流,更没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因为顾某上课不听讲,经常调皮捣蛋,作业无法完成,又不听母亲的话,因此对其不是打就是骂,渐渐地对其失去信心,索性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顾某因此也对父母存在敌对情绪。
2、归属的需要:由于顾某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同学们不愿与其交朋友。再加上经常被老师批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同学们对他的疏远,造成了顾某归属需要的缺乏。
3、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表现自我的需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自控力比较薄弱,就想通过怪异的行为获得大家的关注,但又因此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说表现自我、获得承认与尊重的需要无法获得满足。
4、成就的需要:顾某在学习上没有成功感,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一开口大声讲话就受到老师的制止,使他丧失了积极进取的信念,从而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二)不良后果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使顾某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反应偏差,如下课打闹、上课破坏课堂纪律、自己不学习也不让别人学等,更加重了周围环境对他的拒绝,恶性循环的结果使顾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知道顽劣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害,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大家所不喜欢的“特殊学生”。
(三)诊断
根据观察和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现状,顾某基本属于不良习惯造成的学习适应障碍,导致自信的丧失,荣誉感的缺失。
三、个案指导对策
根据顾某的情况,我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
(一)换角度去衡量和评价
首先对顾某进行细心的观察,学校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课堂上、活动中的表现,对同学、老师的态度,语言交流的情况等等。不给他预先定位,换位后用儿童的视角改变心态去看,发现顾某偶尔也有一些闪光点:教室的地面上有张废纸,老师刚一开口,他就主动捡掉了,表扬了一下,脸上就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带同学跳窗台,老师询问的时候不撒谎,坦然承认;别的同学游戏时,他去捣乱,只为了让别人带他玩……种种迹象表明:顾某的内心也是很孤独的,他的某些行为属于无意识的,是长期的不良行为习惯所致,只要细心诱导,应该会有所改变。
(二)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为了对顾某进行引导和教育,我首先和家长进行沟通。先是电话联系,家长并不是很配合,对老师的不信任导致敌对意识较强,认为他们的孩子就这样,不知道怎样配合。又耐心地找其母亲面谈,要求家长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不要将孩子放在小餐桌,任其自由发展,但家长的回答是:为了生活,要工作,没办法做到。因此向家长提议,放学后帮其托管顾某,希望家长晚些再抽时间来接孩子,让老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个月以后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开始配合对顾某进行思想、心灵的交流:顾某弄脏了教室的墙壁,母亲没有责打,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刷墙,边刷边跟孩子讲道理,让其知道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顾某在厕所将其他同学的裤子弄湿,电话联系后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换下同学的裤子带回家清洗;对顾某多批评少动手。这样先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陌生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虽然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会采取些打骂等过激行为,但他们都是非常爱儿子的,而这一点,顾某却毫无感觉,因此,我建议其父母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并以此唤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辨别事情的好坏。同时,我在与顾某家长谈话时,要求其重视孩子思想品质的发展,鼓励他多与积极上进的同学交往;严格控制物质上的刺激;多与学校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