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难道饿死吗)

时间: 03-31 栏目:学习方法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被称赞为有骨气、有气节。别人施舍食物,如果语气不对、含着轻蔑鄙视之意,就坚决不能吃。

可是,如果一个人在快饿死时,仍然为了所谓的骨气和气节而坚决不吃“嗟来之食”,那就只能做饿死之鬼。

死了,你还能干什么?空有再大的志向、再伟大的使命,不是一切都成空吗?

古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结果就饿死在首阳山。这事儿其实和不食嗟来之食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说白了,两者都是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与认可。说高尚点叫有骨气、气节、尊严。说难听点,也就是死要面子罢了。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这个东西如果看得太重,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当鱼与熊掌或者说面子与里子不能兼得时,聪明人当然会选择里子。吃了嗟来之食才能够活着,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事情才会有转机,才有胜利的希望与机会。

伯夷、叔齐的故事其实就是无能为力下的逃避,不愿背叛商朝,又不能对新兴的周朝怎么样,只能逃进山里一死了之。

老子说刚者易折,一个人如果太过于刚强,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不懂得该弯时要弯,该曲时要曲,早晚会被别人气死或者干掉。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辱,方能成就未来之大事。

我D刚成立时,成员大部分都是穷学生、无固定职业者,经费异常拮据,常常朝不保夕,不得不拿北方俄人的经费。

拿人钱财就得听人指挥。他们的瞎指挥让我们早期犯了严重的错误、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可是如果当时意气用事,要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不愿拿人家支援的经费,还有后来的发展与成就吗?

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当年不也得背地里向日本出卖一些权益、向欧美列强低头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吗?

自己刚说过“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结果一转身还是要联络他所不屑的一派军阀武人去攻打另一派。但这些事情也没有掩盖着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名声。

所以,对于嗟来之食,该吃吃,该喝喝。但是一定要记住你是为什么吃、为什么喝?吃完喝完你要干什么?说高大上点,也就是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留得青山在,才有柴可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最终理想和目标,手段变通一下、灵活一下也无可厚非。也就是说,为着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也要适当忍受一些屈辱、丢掉一些面子。

总不能什么好处都让你一个人占了,名声你也要,气节你也要,成功你也要。面子里子你都要,那就有点不像话了。

“嗟来之食”可食,但是,怕的是吃完别人的嗟来之食之后,就忘记自己本来要干什么了。结果自己成了施舍者的奴才,跪得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样的人才是要被鄙视的。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