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游和苏东坡的故事(秦少游的词和老师苏东坡的词最大的区别)
文|丁十二
秦少游的词和老师苏东坡的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读者朋友就笑了,你不废话吗:秦少游是婉约派词人,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这不就是最大的区别?
非也!苏东坡虽然开豪放一派,但其词只有极少部分属于豪放词,大部分还是婉约的,所以这一点并不是他们的区别,那么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苏东坡在词史发展上的成就除了开豪放一派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将词诗化。词发展至苏东坡,彻底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樊笼,彻底摆脱儿女闺情,词可以像诗一样抒发志向。这是苏东坡在词史发展上很重要的一点成就。
那么秦少游呢?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一点他有没有被老师影响,答案是没有。
苏东坡写的是诗人之词,而秦少游写的是词人之词。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词人之词?我们来看冯煦在《蒿庵论词》里的说法: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意思是说,其他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的词,顶多算是有才气的词,而秦少游的词,由心而发,词为心声,他的词中所写的是那种最柔婉、最敏锐、最幽微的感受。更奇妙的是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
这首词很好,读来感觉很轻柔很舒服,但是你读完过后你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是秦观早期词的特色,就是只表现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他的词里面没有寄托,没有什么理想,就单纯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就是一种由心而发的词人心声。这首词据说是写给妓女的,但是里面有爱情故事吗?没有;有李后主词里的极致、不知反省吗?也没有。他词里面所有的遣词造句都是一种轻柔的叙写,“小楼”、“轻寒”、“淡烟”、“轻似梦”、“细如愁”。
同样写落花,李煜写的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秦少游说花自由自在地飞扬,没有拘束,就像梦境一样轻轻的悠扬。自古以来写愁的很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槛菊愁烟兰泣露”、“问君能有几多愁”……但大多点到为止,愁如同一种心绪看不见摸不着,但到了秦少游这里,他说“无边丝雨细如愁”,为什么愁,他没说,不是李后主那样的亡国之悲,也不是对佳人的思念,就是一种莫名的淡淡的闲愁,就像是你发呆突然想到了什么,但转身就放下了,一种说不上来的闲愁。更巧妙的是诗人将这种闲愁和无边丝雨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的愁让人烦忧吗?怎么反而感觉多了几分诗意和美好。
这首词可以说整个上没有写正式的感情,都是写外在的景物,整首词什么都没有表达,又什么都在表达。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他整个人已经和他的思想他的文笔融为一体。没有感受过轻似梦的人,能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这样的句子?同样只有纤细愁思的人才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美好深刻的词句,词人之敏锐造就了词之细致幽微。二者已为一体。
这是秦少游早期的词,那时的他还没经历挫败,还没拜入苏门,还是一个有大志的青年豪俊。可是秦观的豪气只是一时的,他是一个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的人,这也是他与苏东坡从人生高度来论最大的不足。
不是黑苏东坡(十二最爱苏东坡),苏东坡似乎天生“欠贬”,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历史已经证明了,和大文学家苏东坡作朋友,被贬是难免的。
前一秒,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哥仨还一起喝酒作乐,下一秒,三人相继贬谪。我们知道苏东坡是越贬人生高度越高,越贬内心越豁达豪迈。但到秦少游这就不一样了,这一贬,秦观的玻璃心就碎了,感觉天也黑了,地也暗了,什么都破灭了。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这首词写于秦观贬谪处州时,前面还在写水边沙外,多么美好的地方,春寒刚刚消退,正是踏青游玩好时节,又有“花影乱,莺声碎”如此美景。如果是欧阳修和苏东坡,一定乐不可支,早已把贬谪的哀愁抛到九霄云外。但秦观不是,他下一句马上笔锋一转开始无边无际的愁: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前面说了,当年秦观和苏东坡、黄庭坚他们三人携手游乐,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但秦观陷在回忆里出不来了,他说我怀念的人不在我身边,我的朋友都不在身边,当年一起同游的人如今贬谪四地,那碧云的长空下,苍然的暮色里,就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可以看到这里虽然不是前面那首词中,那种淡淡的无法明说的闲愁,但始终是一颗词人之心,始终有词人最敏锐、最幽微的感觉。所以他说: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春去了,什么都走了,他们仕宦的政治理想也断灭了,美好的日子永远不会回来了。对未来充满了绝望,人也瞬间衰老憔悴了。这亦是“词心作祟”。
秦少游,他找不到一种方式和自己和解,他只能深深的陷在贬谪的哀愁里。这种词心,苏东坡有吗?笔者以为是没有的,文中提到的词心是一种极敏锐、极幽微的感受力。这一点苏东坡是不具有的,相反,苏东坡在很多事情上“不较真”,很容易放过去,所以苏轼很能和自己和解。但秦观不是,他深深陷在了自己的哀愁里,直到生命尽头。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这还不是秦少游最哀愁的一首词,最哀愁的一首词当属《踏莎行·郴州旅舍》。贬谪处州,秦少游本想学老师苏东坡学道自解,既然不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那就穷则独善其身。少游信佛,于是常常抄写佛经。但是这也成了政敌攻击的罪名——请假写佛书。于是被贬到了更远的湖南郴州。便有了流传千古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清代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我们知道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诗人再造贬谪,后面会不会再贬诗人此刻内心是不知的,听到这样的叫声,诗人又回忆起朋友和远方的家人,内心愁苦不堪。这个时候词人敏感的词心又出来了——砌成此恨无重数。如果是淡淡的闲愁,就是无边丝雨细如愁。但如果是浓烈的愁恨,就像砖头一样一块一块堆砌起来,其厚重可想而知,而且是无重的,层层叠叠的,数不尽的悲恨。多么敏锐多么细致的感受力。
继而诗人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苍天:郴江就应该绕着郴山,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这一问看似无厘头,叶嘉莹先生曾说过,在诗词之中,“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此句当是如此。李煜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他没问水为什么向东,因为他知道水往东流是地理自然现象。
秦观岂会不知?可是秦观偏偏要问:你为什么要流走啊?因为在敏锐的诗人看来,美好的物体就应该永不凋零,他们有美好的志意就应该有美好的结局,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自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改的,由此才显得这两句是多么悲痛。“哀莫大于心死”透过这两句,仿佛看到诗人的心正一点点枯萎、凋零。
秦少游死后,苏东坡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写在扇子上,并写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清代王士祯也曾评价道: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秦淮海即秦观)
哀哉!秦少游还是抱恨而终了,他本是苏东坡、黄庭坚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最先走完了一生。若是他能学老师苏东坡那样豁达乐观,也许他就不会52岁便仙逝。
但——若是他改了,他还是秦少游吗?他的那颗敏锐、幽微、细致的词心还在吗?
只要那颗词心还在,那——他就学不会,改不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