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故事50字(活出亮色:半世修史一生破局)

时间: 02-24 栏目:学习方法

杨益

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凯哥觉得面对人生的未知,与其叹息挫折,不如把它当作福祸相倚的机遇,努力为生活注入你想要的意义。

▲司马光

今天要讲的人物是大宋“网红”司马光。

现在国人知道司马光,多数是因为“司马光砸缸”的著名故事。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代表,对于小司马光来说,大水缸是一个巨大的困局,能在闪电之间想到破局之道,并立刻执行,展现出了镇定与智慧。司马光在一生中,无数次遇到这种困局,但都不能阻止他给世人留下一个闪光的人生。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的故事不止于此。他七岁时候听人讲《春秋》,回来就给家人讲,而且说得大略不差,此后就自己看书,“手不释卷”。1038年,20岁的司马光参加会试,中了进士甲科,从此开始顺风顺水的仕途。

就在刚开始做官不久,司马光双亲相继去世。这让孝比天大的司马光,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情感方面的悲痛,另一方面,按照制度必须中止事业,守丧在家。这种情况下,司马光并未沉溺于丧亲的伤悲中不能自拔,也没有休闲享乐,荒废光阴。相反,他深知,告慰父母泉下之灵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提升自我才干;而事业中途的挫折,恰是区分贤才与庸才的关隘。他利用数年的离职时间,大量阅读经典,写出了很多论文,更进一步了解了下层社会的现状。

这样,司马光把守丧过成了一段难得的闭关磨砺时期。所谓厚积薄发,一泻千里。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26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再次出来当官。他才华爆发,历任判官、宣德郎、主簿、知县等职务,两年后被招入京城当官。在前辈庞籍的提拔下,先后担任一系列文学、礼法、历史的官职,后来又曾外放山东郓州、山西并州等地。

公元1058年,司马光调回中央,后来担任谏官,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在这个位置上,他勤恳工作,坚持向宋仁宗、宋英宗两代皇帝提出意见。这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很容易得罪人。司马光自己不怕得罪人,但却很在意自己提出的建议,能否得到重视。

宋仁宗在1063年去世,太子赵曙继位,史称宋英宗。宋英宗对司马光就没那么重视了。司马光进谏陈述民间疾苦,指出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建议减少朝廷的宴会赏赐。结果,这条谏言没有被采纳,朝廷反而赏给司马光一千吊钱,跟打脸一样。后来,宰相韩琦准备征集20万义勇军对抗西夏,司马光进谏此事太折腾老百姓了,还是不被采用。

这让司马光无比苦闷,发现自己在谏官这个位置上毫无作为。或许该砸了这口缸。他多次上书,辞去谏官职务。于是英宗授给他龙图阁直学士的职位。

司马光迅速为自己失意的仕途找到了新的意义——修史。当时的多数历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什么的,都是纪传体,内容按照人物来划分。司马光认为,读书人要从历史中获得借鉴,需要从头到尾理清历史脉络,对前因后果把握清楚,还是按年份顺序记事的“编年体”,如《春秋》那种更好。于是司马光拿司马迁的《史记》做原始材料进行整理,把从战国初期到秦朝灭亡的三百年历史,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示,编成一本《通志》。1066年,司马光把《通志》给宋英宗看,英宗大喜,专门设立了一个“书局”,让司马光领导,鼓励他好好干。

1067年,宋英宗去世,其子宋神宗继位,信用王安石,准备变法革新。司马光则成为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在职务上几经沉浮,与过去的好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王安石

这两位北宋名臣的敌对,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是政见之争,政治路线不同。王安石才气过人,性情倔强,充满自信,要变法图强,一扫北宋积弱的现状,富国强兵。司马光则认为治理国家要少折腾,别搞什么变法,并担心政府官员拿着国家权力来参与市场,这样会对老百姓造成伤害。

司马光的担忧也有道理,如果改革派积极听取,是可以改进新法,防范弊端的。可惜支持与反对变法的双方都是倔骨头,政见之争逐渐演变成政治斗争,变法和保守两派在政治上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派别斗争色彩渐浓。宋神宗亲信王安石,司马光落败。

对一个极有政治抱负的人而言,自己的政治主张遭到皇帝的全面否诀,这真称得上是最大的打击。

1071年(熙宁四年),52岁的司马光辞掉官职,带着书局的工作人员退到西京洛阳,关起门来专心致志编写《资治通鉴》。这一写,就是10多年。

司马光把自己政争中抽出来的精力,全神贯注投入到编史书的事业。10多年里,从开始编写,到每一次删改,司马光都是亲自动笔,每一个字都写的是端正的小楷。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

1084年(元丰七年)《资治通鉴》终于编成,共计294卷400万字。上起战国初期,下至五代末年,将1300多年的历史逐年编成。为了这部书,司马光付出了毕生精力。成书时,他已是65岁的老人。他把书献给皇帝时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能以全部精力投入一项事业,成就传世之作,人生夫复何求?

司马光的毕生心血铸就这一本书,历代帝王都试图从中寻找执政的智慧,有了这本书,他的人生注定熠熠生辉。

公元1085年,也就是《资治通鉴》完成的次年,主张变法的宋神宗去世。其子宋哲宗继位,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个守旧派,于是司马光被重新提拔为宰相。昔日的坚持和积蓄终于可以发挥,很快,司马光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驾驶宋帝国这艘大船。

1086年,王安石病逝。几个月以后,司马光也病故了。

抛开新法旧法的政见之争,司马光在漫长的人生失意时光里,不为利益而夺志,不投机以钻营,即使是大隐于朝,以柱国之志干写史的活,也不意增消陈,而是抖擞精神把史书写成经典。事实上,后世恰恰因为司马光失败不失意,写就《资治通鉴》而评价极高,甚至超过他的老对手王安石。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