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一关于知音的情绪升华)
文◎秃笔
写在前面,这里我是说情绪体验,而非情感体验,我觉得这个情绪与情感还是小有区别。伯牙绝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被称为知音中的千古佳话广为流传。而在小学语文中是一篇文言文,现在的学生对于古人的语言有些难懂,一般地,学生在读准确、读顺畅就不容易,特别是在理解意思和情感体验上的把握很难到某种高度,在这里,我是如何让他们从理解意思上去得到这一情绪的体验的呢?首先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文,(至少是三遍以上)
其次是让学生找自己觉得课文的那些地方让我们难读?把这些难读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其中有学生找的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为什么觉得难读,我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就觉得难读,接下来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先来解决这个文言特点,读好这地方的“哉、兮”语气词。读好这两个字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古人的那种味道。如何来读好这两个字,就是把节奏慢下来再延音。有了这种味道,我们再去读文,学生就会自然地融入那种氛围。在这里通过读,提问志在高山的志,下边的念,让学生猜意思。然后把这二个字板书出来,进一步把“志、念”的意思写出来,都是想之意。那伯牙所想,正是子期所想,或者说,子期所想正是伯牙所想,这里有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不谋而合。
这里学生其实能理解,即使不能理解,也可以从资料里得知,但是,要把这里的这种知音的情绪带起来,单是通过读文是带动不起来的,那如何才能带动起来这样的情绪呢?接下来就要出示那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第一次:一边让学生大声地读“子期死... ...”我一边把刚才板书好的那个“志”擦掉!第二次:学生再大声地读“子期死... ...”我又把那个“念”字擦掉!这里擦掉板书的动作就好比,俩人打架,先是互相用嘴说是打不起来的,要一边说很入骨的话然后配上动作才能把人的情绪带入打的冲动,当然我只是换个说法罢了,切勿对号入座。子期死,伯牙所想,被我擦掉了,没了,即“志”没了。子期死,伯牙所想,“念”又被我擦掉了,这样人的情绪就被带入高潮,才有了最后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上仅一家之言,读者多批评!
推荐阅读《列子》,《吕氏春秋●本味篇》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