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怎么写(怎样提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时间: 08-25 栏目:学习方法

在史学 ( 学位) 论文写作中,选题居于核心的地位,能否提出好的选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史学 ( 学位) 论文写作的成败。在一些高校,经常发生博士生由于迟迟不能确定选题或中途变换选题而延期毕业的情况,大量的论文由于选题不当而沦为平庸之作,罕有选题不好而写出高水平论文的例子。那么,历史研究者如何提出好的选题? 在这里,研究者的 “问题意识”至关重要,选题的好坏取决于研究者能否就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或一组 “有意义的问题”。

 

什么是有意义的问题

学术研究是以问题为引领的,一个好的历史作品要提出、回答和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有意义的问题”(significant problem)。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提问题的能力是根本性的,新问题的提出是学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正如法国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所言,“真正的空白不是还未有人书写其历史的漏网之鱼,而是历史学家还未做出解答的问题。当问题被更新了,空白有时候不用填就消失了。” 不同学者、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现象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此历史研究和书写没有止境,史学也才能常新。

那么,在历史研究中,什么是 “有意义的问题” 呢? 这里强调 “有意义”是指该问题对理解过去有价值,并通过收集史料可以回答。有的问题,如 “拿破仑的个头有多高” “秦始皇的胡子有多长”,虽然也很有趣,而且还没有答案,但这类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 无论拿破仑的身高有多少、秦始皇的胡子长几许对历史本身并没有什么影响,无助于促进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而且也难以找到史料来证明。一般来说,有意义的问题有三个标准:

第一、“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阐释性的( interpretative 或 explanatory)和分析性 ( analytical) 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 descriptive)。

“阐释性”是指对历史现象的成因和意义进行解释; “分析性”是把主题、观点或概念分解为若干个方面或范畴 ( category) 来阐释; 而 “描述性”是指对历史过程的叙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任何史学论文都需要对历史过程进行描述,但这种描述应该是辅助性的,是为作者的阐释和分析服务的,史学论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否则就成了始末记,研究者变成了说书人。比如,在考察冷战兴起的历史时,仅仅叙述从凯南的 “长电报”到 NSC68 号文件的演变,即美苏矛盾加深和遏制政策出台的过程,那就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如果通过比较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试图阐释 “为什么美苏之间在二战时期能够进行有效合作,而战争结束后不到两年就走向对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两国的对抗未能避免”,则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正是冷战史研究中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如果能更进一步,在探究冷战为什么会发生时把冷战的根源分解成国际体系、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决策者个性等多个范畴来进行分析,就更有价值的了。

第二、“有意义的问题”关注的是不同历史现象或进程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现象与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现象 ( 事件、过程、人物、政策等) 的来龙去脉。

这种联系既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在讨论赫尔辛基会议后的人权史时,如果仅仅描述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人权活动家和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就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来,而如果把这些活动与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联系起来,探究人权议程、跨国非政府组织与冷战终结之间的关联性,则是非常有意义的问62题。民族主义思潮与一战之间有何关系、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如何导致世界秩序的瓦解和二战的爆发、美国领导人的更替 ( 罗斯福去世,杜鲁门接任总统) 是否加剧美苏的猜忌并导致美苏对抗和冷战兴起等都属于这类问题。高明的研究者能在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历史现象之间找到关联性,这需要研究者有很强的洞察力。比如,在探究美西战争根源时,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克里斯廷·霍根森教授发现,到 19 世纪末,由于美国内战时期那代人的逝去和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政治,那个时代的美国政治领导人非常担心阳刚之气丧失和男性主宰地位动摇,这种忧虑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美国社会关于战争与帝国的辩论,刺激了美国向西班牙宣战和征服菲律宾,因此,美西战争和美菲战争在一定意义上是一场为维护男性气概和男权地位的战争。作者独到的性别视角使其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性别焦虑与美西战争联系起来,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发现历史的因果关系,实现了学术创新,也深化了对美西战争起源的理解。

第三,“有意义的问题”要超越 “常规智慧” ( conventional wisdom) 探究历史现象和过程背后的深层动力,而不简单的史实重建或对历史的经验性解释。

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提供历史的细节,当然细节很重要,它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带来愉悦感,但更重要的是揭示深层次的动力———那些在历史过程中长期起作用、会重复出现的因素。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 ( context) 下发生的,是诸多因素 “碰巧” ( contingency)汇聚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结果,具有特殊性,因此现象和细节是不会重复的,没有两种历史现象是完全一样的。重复发生的是深层次的动力和长期起作用的力量,发现和阐释这种力量是历史学家的主要职责。比如,研究一战的起源不能仅仅在经验层面关注军备竞赛、同盟政治 ( alliance politics) 和“七月危机”,还必须探究那个时期在欧洲各国涌动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带来的力量真空和均势体系的变化。在考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时,如果把 30 年代国际形势的混乱和二战的爆发与那个时期国际权势的转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联系起来,则触及历史演进的深层次动力。

研究生在讨论自己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通常会讲自己要研究某个问题 ( 如政策、战略、事件、危机、战争、条约、人物、团体、制度),这里的 “问题”实际上指的是 “题材”( topic),即研究对象,而不是本文所说的“有意义的问题 ( question) ”。在确定研究对象后,还必须就研究对象提出一个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前人没有回答或回答得不好)来,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可以说论文选题工作完成了。也就是说,题材不等于问题,论文选题是题材和问题的结合,选题工作的关键是就研究对象提出一个或一组有意义的问题来。例如,研究美国联邦初期的教育,如果仅仅选择某个教育家,探讨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或关注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科书的编撰,还仅仅是确定了研究对象,这是不够的。如果研究者能透过教育家的活动和教科书的编撰探究教育活动在美国早期的国族构建( nation building),特别是培育共和主义和爱国主义中的作用,则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北大历史系一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选题是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起源,作者没有简单去描述从第一政党体制到第二政党体制演变的过程和原因,而是探究纽约州的政党政治与全国性政党政治变迁之间的关系,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 纽约州的政党组织形式和政党文化如何影响到全国性的政党组建,并进而促进了全国性的第二政党体制的建立? 这一有意义的问题为美国早期政党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另一位博士生的论文试图研究 20 世纪中期的人权问题,这仅仅是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其选题工作并未完成,因为作者不能单纯地叙述国际关系中的人权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世界人权宣言》是如何产生的,还必须就 20 世纪中期的人权史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来。这位同学最后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 为什么人权思想在 18 世纪晚期诞生后沉寂了一个多世纪,而偏偏在 20 世纪 40 年代,而不是在之前或之后,又被重新提起,并成为重要的国际议题,甚至建立了国际人权 ( 保障) 标准,实现了人权的 “国际化”?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联邦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扮演了什么角色? 到了这一步,其选题工作才算完成。还有一位博士生,其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由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关注,作者如果能清晰地梳理美国媒体是如何报道义和团、传教士怎样描述义和团以及美国政府为什么出兵并占领北京等史实,无疑是有学术价值的。但如果作者的研究停留于此,其价值是有限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美国舆论、公众和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与那个时期美国的帝国主义思潮之间是什么关系,反映出美国社会存在着怎样的 “帝国文化” ( imperial culture) ?作者把美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置于 19 世纪末美利坚帝国兴起与构建的背景中考察,剖析了 “帝国文化”的四个方面: 美国纯真的自我形象、大国荣誉思想、文明战胜野蛮的话语、家长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极大地提升了该论文的质量。


未完待续.......

下午跟新(下)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