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教改论文(卫星运行时间说课分享)
说课视频
视频为2021年顺德区小学数学说课决赛内容
教师介绍
文怡,从教以来不忘初心,对教学工作热心敬业,一直担任高年级教学工作,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绩优异。曾获顺德区优秀学科教师、杏坛镇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在顺德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多次获得杏坛镇说课比赛、命题比赛、教学设计比赛、作业设计比赛、改编题组比赛特等奖、一等奖;多篇论文获顺德区二、三等奖,其中《基于BP神经网络在小学数学成绩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获全国教育技术论文活动广东省二等奖;教研一直在路上,2018年主持顺德区小课题《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并于2019年12月结题。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说课内容是《卫星运行时间》,是课前说课。下面我将从说研究、说教学两大方面来说说本课。
一、说研究,明方向
(一)说联系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范畴,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是继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点迁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法与算理是起点的迁移,为后续学习小数乘法这一落点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说学情
1.共性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个性学情: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状况,我精心设计了2道课堂前测:请用多种方法计算出98×21和114×21的结果。意在唤醒学生记忆,同时分析学情的真实起点,为本课因材施教提供学情依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能用竖式正确地计算。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会用“旧知”解“新知”的思维角度去解决问题,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问题解决: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体验问题解决的算法多样性。
情感态度:立德树人,增强国家认同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和合作的乐趣感。
(四)说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难点定为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各种算法间的联系以及十位数乘三位数时积的对位方法。
二、说教学,展思路
(一)说教材处理
为更好地把握教材,本课我对不同教材版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苏教版教材直奔主题引用竖式计算;人教版教材由估算到竖式;北师大版教材由估算到算法多样性到概括竖式算法。为什么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性呢?目的是让学生类比迁移旧知探索新知,自主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为下一步竖式算理的理解作铺垫。
(二)说教学过程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设计了以下创新环节:
1.以“境”动情,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先播放一段视频。
今年“北斗”卫星成功发射震慑了全球,标志着中国人造卫星又迈进了新的阶段,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吗?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卫星运行时间。
结合航天时事,联系生活,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这道算式的积的大小有个感知,我首先让学生独立估一估,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一起分享。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用以下方法估算:(1)110×20=2200(分);(2)120×20=2400(分)。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生一起总结出:114×21的积大约在2200到2400之间。
初步感知积是一位四位数,是一个比较大的数,为下一步独立计算、验证所求出的积是否合理作铺垫。
2.以“理”服人,探究学习
我先以话题引入,卫星对各种数据要求都必须十分精确,只有估计结果是远远不行的,114×21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看谁的办法多!请动手算一算,再与同学交流吧。
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有一定的类比迁移能力学习新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促进个性化思考,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帮助。经过回忆、讨论,大部分学生会用下列方法算出来:
①把21变成20+1,分步算出20个114是多少,再加上1个114。
②把21变成7×3,然后连乘114×7×3。
③用表格计算。
④用竖式计算。
我把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共同讨论,我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质疑,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理解算理。预设第一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提:20怎么来?1怎么来?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再全班总结。也有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变成114×20+114×1,变成114×10+114×11行吗?我还是交给学生讨论再总结:因为三位数乘整十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我们会算,但114×11是新知识我们还没学过呢,所以要转化成已学过的方法来计算更准确。
为了提升课堂学习气氛,我也打算参与其中。第二种算法我准备由自己来提问题:114×21=114×7×3,计算上有什么优点?有了第一种算法的生生互动,这个问题相信学生不难答出,因为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会算。
第三种用表格计算,学生可能会疑问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数据怎么来的?我会启发学生充分思考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来源,为下一步乘法竖式的算理作铺垫。
在讨论第四种竖式计算时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①用十位上的2乘114时,积的个位应写在哪一位?
②用十位上的2乘114时,积的最后一位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③在用竖式计算时20乘114的积个位应该是0,这个0要写吗?……
这些问题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我准备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捕捉错例,突破难点
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预设会有下列几种生成:
我会告诉学生这三道竖式中有一道是错误的,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确定的吗?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刚才估算过这个积在2200~2400之间,所以第一道竖式是不对的,体现了估算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了解决用十位上的2乘114时,积的最后一位应写在哪一位上这个问题,我把表格和竖式联系起来,发现: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是20,20乘个位上的4得80,20乘十位上的1得200,20乘百位上的1得2000,合起来是2280,所以用十位上的2乘114的积的最后一位8应写在十位上。这时,也让学生找一找第一个竖式错误的地方和修改方法,在纠错中思辨。由于2280的个位0可写可不写,学生根据已有活动经验,对比发现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更简洁。在对比中优化,培养学生优化意识。
这里,把口算、表格与竖式联系起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刚才所提的疑问,也突破了本环节的难点
3.以“法”建构,优化提升
其实,这三种计算方法都是114×21的多元表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观察比较中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沟通了口算和竖式。学生初步体验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思路,也明确了基本算理。因为竖式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让学生优化出计算多位数乘法时可直接用竖式计算。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说:现在有一道比刚刚学得再难一点的竖式等着我们挑战,你有信心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直接出示题目135×74的竖式计算,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请你独立尝试竖式计算;(2)在计算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想想办法;(3)与同学交流;(4)全班总结概括竖式计算方法。
在交流过程中,我重点关注学困生,进行旁听、指导、帮助及纠正。收集学生的错例,分析错误原因,最后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二次订正。注重学生的“二次生成”,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及时内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序和乘积的对位和进位问题,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这样,学生就能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亲历“探究——体验——感悟”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说练习处理
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中“体现素质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作业分层、弹性和个性作业”,我设计了以下分层练习,由易到难:
1.基础练习 摘太空星星(口算)、争当航天小勇士(竖式)。
2.提高练习 阅兵小能手(书本题)、开太空宝箱(学有余力选做)。
3.拓展练习 我是航天小博士(课后拓展性作业)。
如此有趣的分层设计,满足“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原则,一改从前枯燥无味的计算练习,也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欢乐,让计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说教学评价
为了向课堂要效率,课上我借力班级文化大师建设PK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课堂结束之际让学生自我评价;课后每周学生自我或互相统计分层作业完成情况。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效率地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因思想而深刻,本节计算教学课我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算法,更注重遵循学生已有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生数感,提升数学迁移学习能力,让计算教学在课堂中绽放光彩!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