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胜于能力是什么意思(介绍为什么说忠诚胜于能力)

时间: 08-18 栏目:学习方法
“况夫为将之道,疆场之安危,三军之死生系焉”。将者,指挥员也。其素养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战场的胜负。培养使用人才,特别是培养使用指挥人才,历来是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要造就大批“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特别是提高指挥员的素养,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为此本刊聚焦指挥员素养的培养,推出一组《指挥员素养系列谈》,希冀对官兵有所启示。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英国诗人雪莱说:“在任何生命中,忠诚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特殊使命,更决定了忠诚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从古至今,历代兵家都将“忠诚”列为军人必备的素养,对指挥员而言,忠诚更是将德之首。早在春秋时期,兵圣孙武就将忠诚列入战胜敌人的五大要素,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尉缭子》云:“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三国时,诸葛亮亦有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强调,军人坚守忠诚,要像“站立在海上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忠诚胜于能力。如果量化评估军人的价值,则“忠诚”不同于其他任何要素,对“忠诚”的量化或许不宜使用具体的数字,而更应该作为整个价值数据前的“+”或“-”号。失去了忠诚这个前提,能力越大,危害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败德军的法国英雄——贝当元帅,曾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二战初期,巴黎沦陷后,面对德军大兵压境,执政的贝当内阁放弃抵抗宣布投降,并成立了维希伪政权,为虎作伥。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基辅会战、莫斯科会战等重大战役中表现出色,被授予大将军衔、“苏联英雄”称号的苏军高级将领弗拉索夫,在后来的列宁格勒战役中失利被俘,很快变节投敌,担任了希特勒手下的“俄罗斯解放军”司令,将枪口转向昔日的战友。面对生死存亡的威逼,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有的人抛弃忠诚,放下尊严,沦为无耻的叛国者,也将自己钉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有的人却用铮铮铁骨承受考验,用生命辉映国家民族的历史。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共产党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马本斋等都是精忠报国、蹈死不顾的民族英雄,他们以自己的抉择谱写了民族脊梁的赞歌,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忠诚不是愚忠,而是在崇高信念指引下,对职责使命的慨然担当。抗金名将岳飞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代表,面对朝中主和派的干扰掣肘甚至肆意破坏,刚毅果敢,坚持从实际出发,捕捉创造战机,屡败强敌,并留下“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豪言。南宋末期,名将李庭芝率孤军死守扬州,面对元军重兵围困和招降,大义凛然地选择了与百姓故土共存亡,以身殉国。一个锐意进取的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标杆的引领;一支奋发图强的军队,不能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之所以饱受挫折、历经劫难却坚韧顽强地绵延赓续至今,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武德把忠诚作为军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忠诚需要传承。每当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总有一批赤胆忠心的民族精英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延续国祚,或舍生取义激励来者。今天,虽不再是革命与战争的年代,中国的安全稳定仍面临威胁,军人的使命职责仍重任在肩。越是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越需要彰显我们的主流价值,越需要奏响绝对忠诚的时代旋律。指挥员的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高调的表态,而体现在工作的态度上、内心的选择中。在绝对忠诚者的眼里,国家需要就是唯一的选择。忠诚品质下蕴含着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全局意识、军人气节和牺牲奉献精神,是每一位中国军人,更是指挥员必须继承和弘扬的。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