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见证怎样写(介绍见证耶稣复活 玛丽亚的救赎)

时间: 08-16 栏目:学习方法

复活节,起源于耶稣基督死后复生的传奇。在这个传奇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配角,她就是最先见到耶稣复活的女人——抹大拉的玛丽亚。

抹大拉的玛丽亚见证耶稣基督复活,是西方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这是十五世纪意大利画家提香的名作。

当女人难,当名女人更难,当追随救世主的女人难上加难!

《圣经》中那个最先见证耶稣复活的女人——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如果再世,她或许会认同来自中国女明星的这句感慨。

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谁?《圣经》中没有任何有关她的身世介绍。人们对她的年龄、家庭和婚姻等各方面一概不知,只知道她是来自抹大拉城的一个女人,耶稣曾为她驱魔。而她则因此成为耶稣众多追随者中的一位。

但这样一个面目模糊信息不明的女性,却是《圣经》故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套用人们常用的说法,她是一个戏份很重很足的角色,放在现在任何一个戏剧故事中,如果不是女主角,那也应该是个重要的女配角。但是,世人知道圣母玛丽亚的多,知道抹大拉的玛丽亚却少。

还是先来看看抹大拉的玛丽亚究竟如何出演吧。

法国巴黎卢浮宫收藏的意大利画家西蒙尼·马蒂尼(Simone Martini )1335年创作的《背负十字架》,其中抹大拉的玛丽亚身穿红衣,高举双手。圣母玛丽亚在左侧身着蓝衣。

《圣经》故事中,玛丽亚的身影出现在两个最关键的节点上:耶稣受难和耶稣复活。

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最后一刻,玛丽亚和几个女性在远处眺望陪伴。《圣经》新约的四大福音书对此只有路加福音书(Luke)没有点名记载玛丽亚是否在场,另外三大福音书都记载了她在远离十字架的地方。而对耶稣母亲玛丽亚是否也在场,各大福音书倒是有不同的说法。

如果以出场镜头多少来衡量,抹大拉的玛丽亚应该比耶稣母亲玛丽亚的戏份还要重。《圣经》中提到,她在耶稣身边照顾他的生活,她曾经用香膏为他洗脚,用头发为他擦干。

耶稣死后,抹大拉的玛丽亚是守灵人之一。“她和其他一些妇女坐在坟墓的对面。”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书中都这样写道。

而有关耶稣复活的故事,约翰福音中专门有一个章节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玛丽亚与复活后的耶稣之间的戏剧性场景:

“于是门徒们各自回家了。但是玛丽亚仍然站在坟墓外哭泣。她一边哭,一边弯腰去看坟墓,看见了两个白衣天使,分别坐在原来安放耶稣遗体的头脚两端。

他们问她: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他们搬走了我的主,我不知道他们把他带到哪里去了。她说完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但她没有认出他来。

耶稣问:妇人,你为什么哭?你在找谁?

马利亚还以为他是园丁,就说:先生,如果是你把他搬走了,请告诉我放在哪里了,我好搬回来。

耶稣说:玛丽亚。”

英国广播公司BBC2008年拍摄的四集电视剧《大爱》讲述耶稣基督最后七天的故事,圣母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剧中出现。

耶稣还跟玛丽亚说:不要拉着我,并要她去向门徒报讯。

耶稣的这句“不要拉着我”,成为西方无数艺术大师们的灵感,创作了许许多多玛丽亚见证耶稣复活的名作。

耶稣复活时,玛丽亚是第一个见证人,并且是第一个向门徒报讯耶稣复活的人。

这一场景,堪称任何故事电影的高潮。在宗教历史上,耶稣复活恰恰也是基督教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基督教成为一个全新的宗教,将在未来塑造整个西方的文明和历史。而抹大拉的玛丽亚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传递耶稣复活信息的第一人。

在《圣经》故事中,没有任何一处提及她曾是妓女或罪人。

可是她为何有了妓女和罪人之名呢?西方艺术众多作品中对她的描绘,为何与她作为虔诚耶稣女信徒的形象大相径庭呢?

综合专家们的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将玛丽亚定性为妓女,有助塑造一个堕落者获救赎的形象:无论一个人地位如何低下,她/他仍然可获新生。

其次,抹大拉城,在犹太文献中曾被提及因为通奸受到过上帝的审判和毁灭。或许,这是将她称为妓女和罪人的开始。

再者,路加福音中写道,耶稣曾为玛丽亚驱走身上的七个恶魔 ,而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只有做过错事的不洁之人才会恶魔缠身。

如此种种,到了公元591年,教宗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I, 约540年—604年)在一次讲道中,将几个不同女性身份集中后创造出一个多重身份的玛丽亚。

格里高利还说,耶稣从玛丽亚身上驱除的七个鬼,也就是七宗罪。

这一说法定下了抹大拉的玛丽亚此后一千多年的妓女和罪人形象。

法国巴黎玛利亚玛达肋纳教堂内的雕塑,刻画玛丽亚升天的情景。

公元1969年,罗马天主教会才为她彻底平反,宣布每年7月22日的玛丽亚庆祝只关乎见证耶稣复活的抹大拉的玛丽亚,而与格里高利一世提到的其他女人无关。

2016年罗马天主教会宣布,每年的7月22日为圣玛利亚玛达肋纳庆日。抹大拉的玛丽亚终于与耶稣基督的其他男性门徒一样,有了相同的圣徒地位。

然而,一千多年来的误解在西方文化中留下的烙印并不容易改正,而过往流行文化中将她描绘成妓女更是在普通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由英国著名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 )1970年创作的歌剧《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中,曾有一首由抹大拉的玛丽亚独唱的歌曲“我不知道如何爱他”。她唱道:他只是一个男人,而我曾有过很多男人,各式各样的男人。

然而,一个不同于以往罪人形象的玛丽亚的故事,近年来越来越流行。2003年,丹·布朗(Dan Brown)创作的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风靡世界,讲述的故事是:抹大拉的玛丽亚实际上是耶稣基督在人世间的伴侣。2006年,由好莱坞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更强化人们心目中对玛丽亚的圣徒形象。

2006年,根据《达芬奇密码》小说改编的电影全球公映,让更多人了解抹大拉的玛丽亚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当然并非空穴来风,毫无传世经典为基础。1945年在埃及奈格汉马第(Nag Hammadi )附近发现的“菲利普福音书”中,玛丽亚被描述为与耶稣基督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门徒,而且是与耶稣基督关系最为亲近的门徒。

由于经书时间久远,许多关键的地方被虫蛀坏,但却留下“他经常亲吻玛丽亚”,“......爱马利亚多于其他门徒” 等字眼,引发专家们的无限遐想和推测。

应该说,耶稣基督有一个人间伴侣,既符合人之常情,也符合历史背景:在两千年前,一个不成家的男子是不容于社会的。

而今年复活节前夕在英国上映的《抹大拉的玛丽亚》正是又一部为她平反正名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耶稣基督为抹大拉的玛丽亚驱魔,她成为他坚定地追随者,甚至是一个比其他门徒更能理解他灵性的角色。

影片中,她向耶稣说:我们跟男人那么不一样,你应该给我们不一样的教导。

评论人士认为,从罗马天主教会为玛丽亚正名到流行文化为她翻案,玛丽亚从妓女到圣徒的形象大反转本身,反映的实际上是当今社会女性努力争取平等地位的一个大趋势。

结合最近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女性反性侵运动(#MeToo)来看,女权运动是否如乐观者所说,到了一个有分水岭意义的转折时刻呢?

单单从抹大拉的玛丽亚的故事来看,她追随耶稣基督是在约两千年前,如今世人却还在争取揭开历史的尘积,还原她本来的面目。

这是不是恰恰说明女性争取公平与平等的艰难呢?!

  • 分页 >>
阅读全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