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台词三人最简短又搞笑的(勤奋的“笨小孩”)
郭荣启当年风靡天津,观众对他评价很高,说他的相声耐得住琢磨。当时在台下听着可乐,回家想起来还觉得可乐。所以,当年就有将郭荣起与常宝堃、侯宝林合称为“相声界三剑客”之说。可见郭荣启先生的相声艺术水平很高,堪称相声大家。
这么一位“大家”小时候却被嫌弃,很多人认为他不是说相声的材料。
郭荣启母亲去世得早,父亲郭瑞林为了养家一直在关外走穴,他跟着外祖父一起生活。8岁时,父亲安排他跟师叔李瑞峰学艺,以传统段子《六口人》、《反七口》等作为开蒙。李师叔是个急性子、每个段子只教三遍,不管会不会。郭荣启脑子不是很灵光,教了三遍之后依然记不清,但别忘了他才是个8岁的孩子啊。但这就让李瑞峰很是恼火。9岁那年,郭荣起头一回在“三不管”撂地演出,上台后有些怯场,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师叔又急又气,一把把他扯下了台,再也不教他了!而且留了一句话:“这孩子太笨,根本不是说相声的材料!”郭荣启父亲回家测试了一下他,的确是磕磕巴巴,于是一顿藤条把郭荣启打得遍体鳞伤。自此,郭荣启这个“笨”的名号算是坐实了。
年幼的郭荣启在机灵劲上确实比不了常宝堃、李伯祥、魏文亮等这些“小怪物”,但话说回来,像那种机灵劲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的,那些就是相声神童,而郭荣启只是绝大多数普通孩子中的一员。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想成功,那就只剩一条路了:勤奋。
万幸的是,这个“笨小孩”真的没有放弃,真的走上了“勤奋”之路。挨了师叔的骂,挨了父亲的打,年幼的郭荣启没有气馁。没人看得起,没有人教,他就自己跑到“三不管”等各块“明地”去“听活儿”偷艺。白天去听,晚上自己把脑子里记得住的东西拿出来“顺活”,有记不住的地方明天再去听,再去记。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各位,这只是个10岁左右的娃娃啊,能有这份心真是难得,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不比“机灵劲”差,郭荣启天生就该吃相声这碗饭。
郭瑞林最终被儿子这种勤奋所打动,在郭荣启11岁时将他送到南市联兴茶社正式拜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为师,正儿八经的进了相声门。马德禄亲口传授他《夸住宅》、《捡娃娃》、《铃铛谱》几段正活,也教了几段单口《古董王》等。可惜,没多久马德禄故去了。师父不在了,父亲又不在身边,刚刚开窍的郭荣启又成了“孤家寡人”。
怎么办?放弃吗?郭荣启当然不会做这种事,他身上那种“不放弃、不服输”的执拗劲又出来了。当时联兴茶社云集着李洁尘、冯子玉、马桂元、李德林(后改名李寿增)、马三立、刘宝瑞、赵佩茹等有名气的演员,这些人正式郭荣启学习的样板。于是郭荣启每天都早早来到茶舍扫地、打水、擦桌子,把活干完开始了他又一次地“听活”,晚上回家再把听到的东西拿出来顺一遍。除了这些,他还努力的跟同行搞好关系,尽管自己收入微薄,但他依然会拿出钱来周济有急用的人;他能趟过齐腰深的雨水去给师兄送月钱。大家都看到眼里记到心里,于是对于郭荣启的求教也都倾囊相授,因为大家都知道郭荣启这个小伙子是个好人。
除了像其他艺人学戏,郭荣启还非常喜欢向生活学习。他出去逛街不是为了散心,而是去观察、揣摩街上各色人等的音容笑貌和心理活动;他去吃饭,不但为了填饱肚子,主要是为了跟掌柜的和跑堂的伙计学习山东话。
如此这般的学了二年,郭荣启学会了三、四十段对口活,十几段单口笑话打开了活路,表演日益长进。十四、五岁出师辗转各地演出跑遍大半个中国。曾多次赴沈阳、锦州等地演出,活跃于京津两地,并先后随白云鹏先生两次南下到上海、南京等地。郭荣启打定主意,不受当时社会不良习气作风的影响,洁身自爱、自强不息,不断探索艺术的奥秘。他吸取长辈、同辈的长处,继承传统相声表演技艺方法,把帅、坏、卖、怪四字要诀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富于新意,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枝的表演风格。二十三岁时那个“笨小孩”郭荣启成了享誉京、津两地的著名相声演员。
郭荣起于一九四零年进入常连安开办的北京启明茶社。23岁的他开始给常宝霖捧哏。在演出的间隙,他还跑到其他场子赶场。在那些场子里他有时会逗哏,时间一长,他逗哏的的《怯拉车》、《闹公堂》等段子非常火爆,观众非常喜爱。所以回到启明茶舍再登台给常宝霖捧哏时,台下就会有观众起哄“调个儿吧”!常连安知道了这事,考察之后真的就把郭荣启给换到了逗哏的位置上。这时候恰好刘宝瑞也来到了启明茶舍,他跟郭荣启从小就熟悉,于是二人开始搭伴演出。二人配合默契,演出场面火爆,观众反应强烈。后来二人连续4个月在电台录音,节目不重样儿。当时电台听众多为社会上层人物,节目播出后,一些社会名流纷纷追到茶社一睹他二人的风采,启明茶社一时轰动北平城,他俩的节目也由中场升至压轴。这个“笨小孩”彻底火了。
火了之后的郭荣启依然勤奋。他于1945年到天津演出于“大观园”、“小梨园”、“群英”等曲艺场所。先后与著名的相声艺人刘宝瑞、王长友、罗荣寿、于俊波等人合作。并在几家电台播音。他为了养家糊口每天疲于奔命。下了园子日场就去电台播音,晚上又是去园子顶场,下了晚场11点多又要赶电台12点广告节目。累得搭档朱相臣哭着求他说“师叔您不要命了?”但不如此就要丢饭碗,甚至会招来横祸。如此繁重的演出使他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1948年患了肺结核吐了血,不得不离开舞台治病养身。
郭荣启得了肺结核,当时就算是绝症。医生告诉他的夫人可以准备后事了。但这时恰好赶上了天津解放。有关部门听说了郭荣启身染重病,立即把他安排进了干部疗养院。经过三个月的积极治疗,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老伴的悉心护理下,他竟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痊愈后的郭荣起逢人便说:“是新中国、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解放后,郭荣启非常努力的工作,不但创作、表演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而且还培养了大量的相声人才。
1962年,郭荣起与马三立、赵佩茹在中国文联礼堂演出《扒马褂》,郭荣起逗哏,马三立腻缝,赵佩茹捧哏,三人各怀绝招,配合得珠联璧合,精彩的表演,引得礼堂内笑声不绝,掌声如潮。这段录音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强烈建议去听听,听听三位大师如何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合情合理的表演出一个精品段子。
郭荣启最让人难忘的段子就是《打牌论》,真的是百听不厌。郭荣启先生生前只要登台,观众必须要求他说《打牌论》,而且他还就此得到一个外号“郭三元”。
《打牌论》是郭荣启先生从老相声《赌论》中改编出来的。在创作这段相声时他真的深入赌场观摩,真的买好了零嘴去跟打麻将的老太太们套近乎,观察他们打牌的状态、言语。就是有了这些真切的生活感受,他的这段《打牌论》才成了传世的经典之作。这个作品配上郭荣启先生的“稳中爆脆”的风格,那就是“活”保着人,人托着“活”,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我一直认为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扒马褂》、《绕口令》是相声百年历史上的精品。相声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