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心得体会
一.正确看待“友善用脑”
我们对待“友善用脑”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1.“友善用脑”并非无用
也许有人对“友善用脑”的学习抱有抵触情绪、排斥态度,认为“友善用脑”没有什么用处,何必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认识显然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没有看到“友善用脑”的价值所在,它澄清了以往我们教学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妥做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做得更合理,更有效果。而且,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认识角度,比如更强调如何“用脑”,调动多种感官和科学元素,思维导图,不主张记笔记等,让我们耳目一新。
2.“友善用脑”并不玄乎
还有人觉得“友善用脑”太过玄妙,自己无法理解其中的理论意义,因而心生畏惧。其实,我们只要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友善用脑”的理论性并不很强,它注重的是浅显易懂、可读性强,并且开口较小,注意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具体做法等细节的把握,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同时,我觉得它与我们以往的许多教学理论高度一致,并不冲突。比如中国古代的“劳逸结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等,都与“友善用脑”理论不谋而合,我们理解与实践起来应该更少一些障碍。
3.“友善用脑”并不简单
如果我们觉得“友善用脑”不用钻研、不用琢磨就可以做得怎么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能将“友善用脑”想得那么简单。毕竟,“友善用脑”还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不说“思维导图”“营养套餐”“健脑操”的专业性,如何让学生身体和情绪放松、注意力集中之类,也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抓住“友善用脑”的本质
“友善用脑”涉及到的知识方方面面,头绪也不少,条理性、系统性不是很强,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其理论实质?我以为应该抓住“友善用脑”的本质,删繁就简,便于理解,利于开展教育教学。
我个人认为“友善用脑”的本质有二。一是科学、合理。“友善用脑”,不管是“补氧”还是“喝水”,不管是“营养”还是“多感官教学”,不管是“记忆参照物”还是“思维导图”,都强调如何使大脑的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发挥最大的功用。二是轻松、愉悦。“积极的课堂情感气氛”、“音乐”的引入、“生理、心理的调节”、“鼓励性的策略”等等,所强调的正是如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其根本则是“高效学习”。
三.防止“友善用脑”变味
但我们也要警惕在“友善用脑”的学习和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变味”“走样”。
一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我担心,我们有些人所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可能变成了生物学、营养学、运动学、解剖学等,而学科的学习却被忽视。因为,我认为学习的本质应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友善用脑”的最终目的,还是运用“友善用脑”理论,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益。换句话说,“友善用脑”理论是学习的一种辅助,而不应该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和全部。
二是搞形式,走过场。我担心,有些人只是机械地理解和实践“友善用脑”当中的一些观点和办法,而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融合到自己学科的教学中去。只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喝喝水、吃吃饭、唱唱歌、听听音乐、做做操、闭闭眼、画画图,这样一来,可能反而会妨碍学生的思维,中断课堂的教学节奏,冲淡课堂的教学目标,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以上是我学习“友善用脑”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去加以验证,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