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心得体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离不开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应以基层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机制。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应把群众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着力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监督和考核体系,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发挥效能。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制度化。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使群众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创新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方面,加大文化活动创新、项目创新、载体创新力度,培育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态,确保文化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推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把“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文化舞台搭到群众家门口。另一方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实现文化产品定制化配送与运营,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放,通过量身打造的“文化订制”服务,让特殊群体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创新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着眼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新方式。一是探索推广数字化传播方式。当前,互联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等,实施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数字文化社区等项目,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与社会力量开设数字体验馆,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让更多群众零距离、无障碍地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探索推广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三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应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 分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