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琴台也许算不上一个出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它涉及的故事却是非常出名的。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遇钟子期之事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古时有位叫俞伯牙的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了其琴声之意。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痛失知音之人。“知音”一词便由此而来。
我是在上中学时读了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才知道了这个故事的。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篇话本作品。俞伯牙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赞叹俞伯牙的乐曲“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慨叹:“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弹)”。于是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所题。后来屡毁屡建,光绪十六年又一次重建。现在的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园内布局精巧,三面环水,遥对龟山,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把龟山月湖的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处幽雅的江南园林。院中有一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馆旁有一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俞伯牙鞠躬拱手,钟子期欣喜万分。这个雕像表现了两人相见恨晚之情。
另有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题写,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再有一处值得重视的地方,即道光三年岭南才子宋湘书写的被誉为诗书双绝的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题字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实为难得的书法珍品。
徜徉于庭院之中,耳畔飘来悠扬的古琴声。不知为什么我想起来唐代名士王维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想,无论是高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谁不想得遇知音,以慰平生呀!
用我背诵过的这几句诗作为本文的收尾吧: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遇知音难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