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天和煦无风,阳光透过窗前茂密的枝桠,把斑驳的树影打在了墙上。女孩起身将窗帘裹到一旁,暗黄的房间顿时变得明亮起来。窗帘触到了门庭上的风铃,发出悦耳的声响。女孩看了看它,索性坐在了风铃下,低头翻着那本被她视如珍宝的相册。
照片里拥有坚定目光的男人是她的父亲。他的手中拿着大红色的毕业证书,身后“格物致知”四个大字显得格外抢眼,父亲骄傲的对着镜头笑。母亲说,那时父亲家里穷,可他坚持要上大学,他说他想完成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考古学家。家里东拼西凑给他交上了学费。母亲口中的父亲是个有理想又懂得坚持的人,他带着满腔热血和决心顺利毕了业。想到这,女孩笑着拂过相片中父亲的脸,他的青色胡茬,清凉眼眸,骨节清晰的手,仿佛就在眼前。下一张是父亲和五岁时的女孩的合照,女孩调皮地坐在父亲的肩上,对着镜头笑靥如花。这时的父亲已无年轻时的稚嫩,取而代之的是经年的成熟和硬朗。唯一没变的便是他那坚定的眼神,与他的梦想一起如同旭日般从未落下。
许多张被定格的画面跟随着记忆的藤蔓一步步将自己拉回过去的日子,有些被时间打了封印的画面再一次亮了起来,它们似乎变成了柔软的绳子,捆绑住女孩。父亲逐渐变老的样子,鬓角新添的雪白发丝,岁月的利刃在他的脸上割上的几道不深不浅的伤痕。盛年在恍惚之间度过。突然,女孩翻阅相册的动作停了下来,蹙着眉头捧起手中那张她永远不会忘掉的回忆。那是父亲入墓后的最后一张照片,依旧是那熟悉的笃定目光,可鲜少有人知晓这背后的波折。父亲的研究所发掘了一个千年古墓,包括父亲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为之欣喜。如此大规模的古墓百年难得一见,记者和开发商不请自来。大家激动的来到古墓前,却被告知由于该地区的土壤过度疏松导致挖掘器械无法起作用,只能通过人工挖掘来开路。可人一旦进去,便是凶多吉少。更令人惊讶的是,急功近利的开发商竟下达了征召当地农民来进行开路工作的通知,拿人的性命作赌注。村里剩下的孩子和老人互相牵扶着挡在山口的推土机前,抗议这残忍的命令。可他们的指责、哀求、眼泪在开发商看来不过是一张过了期的戏票,可以随时丢弃,任意践踏。车里的人狠心的拉下了车闸。这时,父亲不顾劝阻的冲到车旁大吼道:“我来开路!”父亲的两名同事也被触动,上前搭着父亲的肩,交视的眼神坚定如磐石。
洞里一定很冷,是裹紧大衣也无法遮住的刺骨的寒;洞里一定很暗,是点亮火把也无法照亮的黑。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也许他们挖通了土路,看见了久违的古物,激动得扔下火把跑向前……可终究没有敌过宿命。穴壁因轻微的举动触动了土层,完整的土壁分裂成无数颗粒坍塌了下来,压在三人的身体上。母亲被告知其事时哭了整整三天三夜,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女孩只是无声的流泪,她不愿相信父亲已逝的事实。她们颤抖着接过男人的遗物,女孩翻开父亲的工作日记,仔细地读着父亲生前的经历和感受,仿佛这样就能离他近一些。她径直翻到父亲出事前写的最后一篇,父亲刚劲有力的字体在这一篇中尤其锋利,墨迹甚至浸过纸张到了下一页。父亲的言语中从未提及将要面临的险阻,他说他气愤过、失落过,可他不后悔。他说或许当他真正从事研究时就注定了会有面对这一抉择的一天,悲悯天人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一软一硬,似乎选择任何一个都会错过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而父亲却抓住了两者,为了保全人文情怀和社会发展,他的肩上又多了几份沉甸甸的担子,脚下又多了几处泥泞,父亲用单薄的肉身支撑起科学与人文间的桥梁。在父亲眼里,它们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益于社会和生活,科学、人文、生活三者就如同螺旋上升的标杆,成为社会发展的指路牌,牵引着社会向前进。正如父亲所言,空有满腔热血,却从不关心人文发展,为了人类的欲望而办坏事,社会是不会进步的,而自身也会愧对于生活。想到这,女孩感怀良久,父亲不仅是她的亲人,亦是她认知社会的启蒙老师。她不止一次的为父亲的豁达和付出所折服,尽管只是一次抉择,一份对科学、人文、生活的看法,但精神使它们不朽。父亲的教诲与引导,将成为她一生的追求与处事态度。
如今父亲逝世已过去四年,古墓的探究工作顺利完成,为社会,为科学,也为当地的村民带去了珍贵的资源与财富。而在这背后,女孩和她母亲所挂念的,不仅是父亲这个人,更是父亲的精神和对他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这样的看法至今仍传承在社会的无数个角落,就像父亲在日记的扉页上所写:我只是一滴水,在这充满热情、永无止境、需要无数汗水与精力来获得进步的考古世界,亦在这无限的、尊重人文精神、不轻易忽略生命、爱情、亲情的科学海洋里。
女孩合上相册,闭上眼睛,尝试着把噙满双眼的眼泪咽回体内。忽然,头顶的风铃再次发出清脆的响声,把女孩的思绪拉回现实。她睁开眼睛,望向远方,在模糊的视线中仿佛看见了父亲那熟悉的笃定眼神,她再也忍不住,在风铃声中,用手臂掩住自己肿胀的眼睛。
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