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的弄堂和上海所有的弄堂有着共同的特点,所以上海人来到田子坊的弄堂既是熟悉,和我一样年龄的上海本地人说,他们小时候就是在这样氛围中长大的,又是陌生的,现在弄堂已经面目全非,保留下来的棚户区,多数是出租给外来的人,没有那么细致入微料理,弄堂风味就被破坏掉了;还有大多数的弄堂都在“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其实,弄堂是一种人居的环境,是氛围,是一种气场,无论哪些人居住都要用心的维护,这种维护是长效的,不是一时的;是可持续的,不是一次性完结的;在日新月异的上海就更显觅足珍贵了。
田子坊的弄堂一律是干净的,无论是沿街的各家小铺摆出的形态各异的小桌小凳,还是居民家中用以带步的自行车,都是干干净净。我是在部队长大的,部队大院里的那种整齐划一,与眼前的情景是别样的文化,家家户户没有一样的窗户,甚至每个门,每个招牌都是各具风格的,组合在一个弄堂里,就变成一种别样的味道,这味道是分明是田子坊的。
其实除了原住户外,来这里的开店的大多数不是上海本地人,租客和房东们那么和谐而且统一的有了不成文的约定:保持着上海弄堂的风情,即使是招牌或者灯饰,或者外墙改造都要适应这里的氛围,在弄堂里做生意的人没有高声的叫卖,更没有拉客的现象,来坐坐,喝两杯吧!进店里来,也是浅浅的微笑,东西都展示在柜上,喜欢就看看吧!就恰似《花样年华》里张曼玉那妩媚的身形,背景是昏暗低调的夜灯,跳出来的是那么浓烈的旗袍,本是普通的弄堂,家家店都有好东西,漫步其中,难以割舍的流连透着干净的味道,这味道也就是在田子坊才有的。
弄堂虽小,摆多少桌子都没有拥挤的感觉,停靠N多的自行车也没有觉得杂乱,即使是正在装修的店面,装修的垃圾也是一小堆在不碍事的角落里堆放,这不能不归于弄堂里面的人自治能力了。我们在小区管理的时候经常是要求物业公司做到这样那样,而居民大多不肯按照指定的地点停靠车辆或者清除垃圾,而在田子坊窄窄的空间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或经营或欣赏或休闲或行走,却被这弄堂的味道所折服着,这味道是何等的穿透力!
走出弄堂的时候,仿佛身后远远飘过来一抹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