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研室工作计划(5)

时间: 06-05 作者:邓择群 栏目:工作计划

2、提高常规管理的科学性,构建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各学校要依据《大名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计划总结要有始有终。及时反思本单位计划的落实情况,使计划真正起到推进教学工作的作用。

不断完善教学常规检查机制,学校要切实推行周查、月查制度、随机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补救措施。每学期检查至少4次以上,要留有检查的印记。检查要与教师评估相结合,与指导改进教师工作相结合。

重视教师个体的常规指导与管理,以提高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和反思“六环节”有效性为目标,促进每位教师备课更加精细,二次作业批改要有明显痕迹,辅导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常规管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创建有效、高效课堂,促进教学环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以管理引领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二)深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1、深入研究课标、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目标,搞教学不懂课标,就如盲人入水,无所适从。新的课程标准较以前有了很多改变,提出了很多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课标是教师的首要学任务习。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只有系统的把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各学校要引导、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提高学科水平。

2、深层研究学生。

教学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了解学生,就教不好学生。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一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手段。二要研究班级学情,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情、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教学与辅导。

3、深化课堂改革。

教学的高效来自每一节课的高效,创建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全县要在巩固近几年创建新课堂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追求课堂创新,深化课堂研究。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科研能力

1、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教研员应是老师的老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承担起教学工作引路人的角色。我县的教研员队伍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业务学习。建立教研员业务学习保障促进机制,为教研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鼓励教研员自学自修,教研室提供应有的学习资料,着力提高教研员的理论素养。二是实践创新。继续实施“一人一校一题一课”教研机制,从机制上保证教研员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备课、共同上课,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探寻教学规律,实现教学创新。三是组织引领。注重培养教研员的教研活动组织能力、学科教学引领能力,构建以学科教研员为中心的教研组织网络,推动各级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学校教研组长培养机制,给教研组长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更好地发挥教研组长在学校教学和教改中的作用,定期开展教研组长会议,保证教研组长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发言权。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务实奉献的教研组长队伍。

3、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结构稳定化、组成动态化的三级(县级、乡镇级、校级)骨干教师队伍,对各级骨干教师实行分级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广泛开展骨干教师业务技能评比活动,实现城乡骨干教师的均衡发展。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机遇。各学科教研员将采用定点追踪的方式,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县教研室各科教研员每学年重点培养1~2名教师,使其尽快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提升队伍层次,实现高位引领。各学校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上要舍得投入,要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参加学习培训、教学评比,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境界。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