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论坛演讲稿(21)

时间: 03-18 作者:全黄娜 栏目:演讲稿

这不正是活读《论语》的典型结果吗?当然,如何才能“兵民”,那是另外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大家只要认真的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就知道动机和效果,他是怎么把它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活读《论语》的典型证据。

试想,今天我在这里也用这种“活学”的方法,来向各位诠释博大精深的孔子《论语》精髓,有哪个学者非要刻意与我辩论,说我这样阐述经典不严谨,只要你把其中的道理说出一个一二三四来,我绝对洗耳恭听,拜你为师,以后再不敢用这种方法诠释《论语》。

孔老夫子作为我们民族的人文祖先,他于2500多年前创立儒学,旨在弘扬一个基本的人伦法则,这就是儒学思想的“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关于什么是“中庸”和“忠恕”,因为时间的限制,以后大家想听我的课程,欢迎跟我联系,再和大家共同讨论。)

其实,“中庸”和“忠恕”,它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的人伦体系。这个体系以一个“仁”字为核心,从而又推演出社会的礼义和廉耻,即仁、义、礼、智、信。因而,中华民族几千来一直被世人称道为:“礼义之邦”。

还是让我在这里简短的说说“礼”和“义”。“礼”和“义”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礼”和“义”是什么?在孔子的儒学体系中,实际上讲的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和秩序。我们今天把它演化成四个字,两个词组,即责任和义务。

试想,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定,每个社会的成员没有自己的责任感、义务感,即使命感,那又怎么能成?

因此,孔子儒学的人文理论,才是天经地义的人文理念。

今天这个社会高速发展,应该说人的基本生活的物资条件,丰富到什么都不缺,就缺这种久违了的人文理念,即社会人群心理底蕴中的价值观。这对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来说,它与世界列强的竞争日趋激烈,究竟是意味着福,还是意味着祸,恐怕只是深怀忧患意识的仁人志士,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过味。

做人,不能只管自己一生,而不顾忌子孙后代;看病,只要高明的医生,也从不会只管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除非是庸医或学徒。因此,只要是医生诊疗疾病,总会首先考虑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治病救命之道。

当我们翻开历史,有哪个草莽英雄,或者公、候、伯爵不打“替天行道”、“仁、义、礼、智、信”的旗号,才能夺取政权,最终取得成功?这不就是亚圣孟夫子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

试想,刘邦如此,李世民父子如此,忽必烈如此,朱元璋如此,努尔哈赤也如此。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大动荡年代,他们又有哪一位不是用这套人文体系来管束自己,也同时管束好自己的兵士,才取得了人心,从而得道多助,最终决定了胜利,确立了统治的吗?难道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又不是这么记载的吗?

所以,问题不在儒学文化的体系不好,它专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服务,因此,必须要捣毁“孔家店”,或者必须要“文化大革命”。恰巧相反,而正是在于孔子阐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揭示了系统的社会人伦的自然法则,已经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乃至后代只有诠释的资格。

正因为是这样一种圣境,使得后来的诠释者,为了其自身的集团利益,党派利益,甚至是朋比利益,因此打他的旗号五花八门。甚至连超智慧的庄子,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祖先之一,他把人对自然法则的思辨推到了顶峰,也可以说他是现代自然科学思辨---人的智慧得以超级开发的鼻祖,道家理论系统完成的创始人,也在自己汪洋咨肆的《庄子》寓言故事中,以大量诙谐的语言调侃孔老夫子,借以使自己的学说流传千古,而且后来也确实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就这么一个光照千秋的民族文圣,后来的诠释者,仁者见仁,知者见智,甚至是妖者见魔,恶者见怪,又有什么稀奇?难道我们应该把封建社会所有腐朽的坏帐,全部算在孔老夫子的身上,让这个伟大的人文体系背上黑锅,遗臭千古而后快?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