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6)

时间: 02-10 作者:李家琦 栏目:心得体会

6.理解与适当的补充

总的来说,汉语比英语环保,翻译过来的汉语占据的存储空间一般都比英语小。但是有些时候英文只需几个单词,或者一个前缀,翻译成汉语却要解释半天,而且都不一定能有英语那种效果。这就要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补充。又是举《绿色危机》中的例子:sinceablowsytrollopoffiftycannotbeexpectedtocareforcompetitionfromanexquisite,self-possessedlittlecreatureoftwenty-two,theex-widowwasnotsorrytoseehergo.这句话是说一个寡妇嫁给了故事中一名护士(弗雷德里卡)的父亲,然后后妈和继女相处不快,所以后妈巴不得继女去战地医院服务,眼不见为净。请注意最后的ex-,寡妇嫁给护士的父亲后,就不是寡妇了,但是作者使用这个前缀,明显有戏谑的味道在里面。翻译的时候要把这种味道体现出来。所以最后我花了一句话来解释:一个50岁面容粗糙的老女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22岁的女孩,更何况还是一位高雅沉静的妙龄少女?所以弗雷德里卡离开家,这位寡妇高兴得很。对不起,这儿要更正一下,她现在已经不是寡妇了。如果仅仅翻译成前寡妇,我想在汉语中是体会不出这种效果的。

7.人名是否可以简化?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因为外国人的名字有名有姓,有时指名,有时道姓。对中国读者来说,不啻是一项记忆力的考验。如果故事的主要人物有5个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记住10个名字,不,因为有的名字还有昵称,所以可能更多,有时候常常在上一句看到这个人的名,下一句看到这个人的姓,然后就晕了。阅读的流畅感肯定受到极大影响。我本来想的是翻译的时候改一下,全用名或者全用姓,但是好像国家对这些姓名的用法也有规定,不能这么改,所以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希望大家能够指点我。

以上陆陆续续说了这么多,欢迎大家讨论,最后我再阐明一下自己的翻译观,说一下自己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对想翻译的朋友提供一下帮助。

翻译的信达雅,我个人最看重雅。我的翻译观是:我不需要忠诚于单词,也不需要忠诚于句式,我要忠诚的只是语素,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然后我再用汉语将意思表达完全,最后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除了人名地名之外,我希望我的译文尽可能地贴近我们平常使用的优美汉语,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翻译文章,也不能让读者阅读的流畅感受到影响。如果是作者脑残,我不希望译文也像原文一样脑残,否则读者骂的肯定是译者而不是作者。英译汉的精髓在汉语,而不是英语。

接下来为了直观,我举例说明我自己的翻译方法。

克莱顿·劳森的短篇《奇迹尽在这一天》开头一段:

lieutenantdoranofthehomicidesquadnearlycollidedhead-onwiththegreatmerliniinthedoorwayofthelatter'splaceofbusiness.doranwasonhiswayin;theproprietorofthemagicshop-slogan:nothingisimpossible-wasonhiswayout."where,"doranasked,"areyougoing?"

首先直译:刑侦队的检察官多兰和某人差点相撞——这个人是伟大的马里尼。相撞地点是门口,是马里尼做生意的商店的门口。当时多兰正准备进去,而魔术店——店上贴着标语:一切皆有可能——的店主正准备出去。“哪儿?”多兰问,“你准备去?”

这个译文真是太混乱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调整语序。注意到文中有一个信息:魔术店上贴有标语。这种描述性的文字在汉语中,应该放在最前面,而不是夹在中间,否则读起来很难受。所以调整语序后就是这样:

魔术专营店门上贴着一副标语,上面写着:一切皆有可能。店长马里尼正准备出去,在门口却差点撞上正准备进来的刑侦队检察官多兰。多兰问:“你准备去哪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