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思廉心得体会(5)

时间: 02-10 作者:田华 栏目:心得体会

四是树立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支撑干部勤政廉政的“定力散”。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定力。有些人在金钱面前魂不守舍,丧失定力,究其原因是与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很大关联。所以领导干部更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常想一想 “过去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经常想一想“为谁掌权、替谁执政、给谁服务”的问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言,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从政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贪欲膨胀的腐败分子走向腐化堕落的轨迹是一条条不归路,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引以为鉴,警钟长鸣,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一个人抵制住一时一次的诱惑固然容易,但一生一世抵制住诱惑却是一件难事,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疯狂的贪欲就会一泄千里。党员干部无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无论是在强力监督之下还是在独处之时,都要时刻牢记自己和理想和信念。

为自己的言行设限是一种境界。在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保持清正廉洁,言行设限无疑是自我加压的一项有效举措,也是对自己毅力的锻炼和践行自己人格魅力的实际体现。


读文思廉心得体会四:读文思廉学习心得体会(2496字)

一、“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与当代廉政建设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人只有首先树立起崇高的理想目标,其行动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澎湃的动力,其人生才不至于坠入腐败堕落的深渊。

《大学》开篇就通过“三纲领”点明了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使命在于发扬正大光明的品格,使人人都能够革故纳新,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之所以在文章伊始就先确立其目标,是因为它认为人贵在“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熹注说:“止,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道人生应最终达至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意宁静,情性安和,进而才能思虑精详,处事得当。

“止于至善”的最高目标明确了之后,如何才能得以实现呢?《大学》认为,最高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进一步又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条目”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整体,它十分集中又极其精辟地体现了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条目讲的是通过不断加强个人学问、道德方面的修养,进入“内圣”境界的修身过程和方法。修身为中心环节。齐家、治国、平天下三条目是“修身”的自然延伸,修身达至“内圣”的道德境界之后,《大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外王”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内圣”是“外王”的前提条件,“外王”是“内圣”的最终归属。“大学之道”也就是“修己治人”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也是儒家所一贯提倡的。这一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对我国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首先,当前的廉政建设应注重对干部进行立志教育,立长远之志、崇高之志,这样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正确的把握。从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看,无论他们的问题最终出在哪个方面,其基点都是个人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因此,今天的为政者在理想信念的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抵御腐败的最坚强的精神力量。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