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2)

时间: 01-23 作者:江轶政 栏目: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我国历来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古人这样描述读书与写作二者的因果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鞯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讲述作文之道时曾经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篇一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这里清楚地说明了写作来于自悟,来于读书。有指导性地让学生去“读”,去“做”,在实践中摸索、自悟其中的规律,正是通往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那么,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老师在这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呢?梁启超在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中有一条是:“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的在讲堂以外预备。须选文令学生能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的讲。……”但选什么文章呢?目前似乎还是有不同的见解。我个人在这个方面有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教材,领悟入“格”。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课堂分析讲解,学生的感知探索,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的写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唐彪),这里的“功夫”,主要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写作经验。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有效地制定写作指导计划,并利用阅读教学循序渐进地把写作规律渗入学生的认知中,让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悟出蕴含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以阅读为基础,以阅读促写作的目的。

(二)阅读名著,沉淀底蕴。

文采来源于丰富的文化积累,一切古今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经过长期的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语言。阅读名作,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读名著多的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强;没有读书或读书很少,写文章时或是会词汇贫乏,或是词不达意。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那么高,除了他们在使用语言时认真提炼与加工外,和他们阅读大量的典范作品,善于吸收前人纯洁的语言也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每个学期按照阶段性划出阅读范围或内容,让学生按期完成,并通过写评论、读后感、摘录等方式,总结自己对名著的想法,从而达到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目的。

(三)阅读优秀作文,借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作文辅导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不应怎样写,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可以怎样写。但是,教材和名著中所选的文章,基本上是名人名篇,由于与学生差距悬殊,学生模仿有一定难度,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莫过于以同龄人,甚至身边同学的作文为蓝本更让学生接受。每次定题后,我通常都会准备好一定量的范文,以优秀作文指导写作,批改后再选出学生中有创意和特色的文章,在班中交流分享,使学生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同题多读,灵巧生花。

文无定法,一题多体,一体多意,一意多式,是学生写作中提倡的。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可以运用同题多读的方法。例如每周指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找相关的文章阅读,比较每篇文章的侧重点和写作特色,写出读书笔记,回到班后与同学交流、评析,能发散思维,对话题进行立体三维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写出创新的文章来。

(五)广泛涉猎,拓宽视野。

广泛阅读能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表达能力,拓宽写作视野,开阔文章思路,积淀人生经验,提高作文品位。学生不仅阅读的面要宽,阅读的量还要大。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因而我们应该提倡“五谷杂粮”式的阅读方法,不仅读教材、读名著、读优秀作文,还应该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书,以达到最大限度拓宽知识面的目的,使写作时能够厚积薄发,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