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2)

时间: 01-14 作者:许毓颖 栏目:心得体会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在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满含热泪,动情的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己的事情。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三: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1214字)

看完朱彦夫事迹报告会,他的英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是怎样的一种坚强意志与信念在支撑着这位共产党人,是怎样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在鼓舞着这样一名特级伤残人员,能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并作出如此辉煌的突出贡献。之后我又通过别的方式查看了朱彦夫同志更为具体的事迹材料和他所处环境等等,不得不被其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长久地感到惭愧和内疚----。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朱彦夫在残酷的战斗中失去了左眼、四肢,并且身体多处受伤,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战争结束后,立下赫赫战功的朱彦夫毅然谢绝部队的特级护理,不给党组织添麻烦,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共产党人。这对他来讲是需要怎样的一种决心和意志!他坚持要回到老家,在家乡,他依旧为乡亲们做着一个共产党员所能做的一切,帮群众调节纠纷,帮困难群众捐钱捐物等等。后来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当上了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期间,他带领群众在石山中打出3眼深水井和3个大口井,修建引水渠,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问题﹔带领乡亲填平3条大沟,平整出近200亩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年增产粮食数万公斤﹔带领群众种树、种果,绿化荒山800余亩。在他带领下,他们村在全县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实现平均亩产300公斤、第一个通了电……。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朱彦夫在晚年,又以其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历经七年,翻烂了四本字典,用掉半吨稿纸,写出了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书写了第二部《男儿无愧》。这都为我们教育后人,传承革命精神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