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开挖施工方案(3)
时间: 08-23
作者:徐云佩
栏目:方案
方案二:淤泥开挖施工方案
一、概述
道路现状表层为近代围海造地和人工湖开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松散且不均匀。吹填土厚度一般为2.0~4.0m,局部最深约6m,由于吹填土形成时间短,属欠固结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在动力作用下易产生沉淀和液化。为确保路基强度和稳定,需对路基进行处理。
根据已实施的c1、c2、b1道路地基处理结果,经分析确定b2、b3道路采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施工参数、程序。
二、地基加固标准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载力要求;
0~2mfk≥130kpa;(粉性土)
fk≥100kpa;(粘土、淤泥)
2~4mfk≥110kpa;(粉性土)
fk≥80kpa;(粘土、淤泥)
4~6mfk≥100kpa;(粉性土)
fk≥70kpa;(粘土、淤泥)
3、表层2.0m内地基回弹模量e=25mpa。
三、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基本技术要求
3.1施工小区划分
施工区划分为l(道路地基处理长度)×b(道路地基处理宽度)的矩形小区,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线为准。施工小区划分按5000﹐控制。
3.2前期准备工作
应对施工场地原状土每1000﹐测一组小螺钻及静力触探。分析现状的各土层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载力。
3.3排降水
1、排水明沟与集水井
在道路两侧和22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设排水明沟。道路两侧在距离红线外8m起开挖明沟,在22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开挖明沟,明沟底宽1m,深1.5m,边坡1:1.5,明沟之间贯通,明沟交接处设置集水井。排水明沟采用竹篱笆加编织布的支护措施,以防明沟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场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当原地面标高高于路槽40cm以上的,直接开挖至路槽上40cm处;⑵开挖至路槽上40cm时,如表层为淤泥,则开挖至路槽下20cm,再覆盖70cm现场粉性土。⑶当原地面标高大于路槽标高、低于路槽上40cm时,可直接进行地基处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沟浜,应按要求清淤后采用现场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标高。⑵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则直接进行地基处理。⑶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且表层为淤泥,则需覆盖70cm现状粉性土后,进行地基处理。
2、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每个小区(5000万﹐)第一遍降水设备(15kw+7.5kw)布置10台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点降水布置8台套。
利用射流泵轻型真空井点系统,进行浅层真空降水。每遍强夯前均匀进行真空降水,共计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点管管长3m,井点间距2m,卧管间距3m,要求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内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连续72小时不断降水;同时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35%,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短井点管管长3m,长井点管管长6m,井点间距3m,卧管间距4m。要求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内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连续降水7天;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32%。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短井点管管长3m,长井点管管长6m,井点间距3m,卧管间距4m。要求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内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