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是空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形成危害动、植物,影响其生存的现象。大气中c0、nh3、so2、h2s、cl2、03和n02等物质的正常含量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对动、植物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那些物质大量排入大气,使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影响到动、植物生命活动乃至人体健康。
污染物的来源,有的来自自然界(如火山喷出的烟灰),有的来自人类活动,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空气污染可分为气体污染物和气溶胶状污染物两大类。气体污染物包括so2,、03,、氮的氧化物以及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物包括固体粒子(粉尘、烟尘气)和液体粒子(烟雾、雾气)两类。直接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叫一次污染物。空气与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反应,或空气中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污染物变质所产生的新污染物,叫二次染物。
空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对农业威胁较大的约有十多种,如so2、 hf、c12和光化学烟雾等。 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水平风速和对流层高度是影响大气稀释空气污染物能力的两个气象要素。当农田上空主导风向来自污染源时,农田容易受有害气体的危害;风力强弱则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速度、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通常午后湍流强,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有利于扩散。夜间晴朗无风,近地面逆温层可使污染物在地面上停滞积聚,加剧空气污染的程度。另外,在准静止的高气压系统中,由于下沉逆温阻止下层排放的污染物扩散到大气上层,可形成近几百米厚的污染层。各国多次发生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大都是在低逆温层、风速小和无雨的气象条件出现几天之后形成的。
空气中一些污染物例,如so2和悬浮于空气中的农药颗粒等,经雨水淋溶落到地面,又可污染土壤和植株。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一般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组织,干扰酶的作用,阻碍代谢机能,有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还可进一步分解或参与合成过程,产生新的有害物质,侵害细胞组织,抑制光合作用,使生长受阻、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其危害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危害等。高浓度污染物造成急性伤害,引起产量显著下降,低浓度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慢性危害,一般症状不明显。不可见危害只造成生理上的障碍,一般没有症状。
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的程度,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污染物浓度和植物接触它的时间;植物本身的构造和所处的发育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良好的供水和空气湿润,较高的c02浓度等,都能导致叶片气孔开放,易受污染危害。 植物对大气的净化功能。不少植物具有一种以酶作催化剂的潜在解毒力,能够分解一些有毒物质,或形成一些大分子络合物,暂时可以降低毒性。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滞灰尘30多吨,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00多公斤s02,柑桔树的叶子可吸收储存硫达1%,青杨和桑树具有较强的吸收铅尘的能力,加拿大杨、银杏、榆树、梧桐、桉树等都是较好的“天然吸尘器”。草坪的吸附粉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几十倍。因此环境科学的任务之一,是要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选择吸收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扩大造林绿化面积,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汇集区的地形地势、风向和污染气体的季节分配,统一考虑构成一种包围式或隔离式的林带,使含尘气流在移动中途被树林吸收。另方面要研究采取控制或减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以保证大气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