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2)

时间: 07-26 作者:程学明 栏目:反思

体会语言美时采用老师先示范讲,然后学生按例分组讨论交流。在学中逐步掌握分析语言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而不是无可抓处。学生觉得语文难学的难点也在这。

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感情也从最容易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和形容词入手,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

写作训练也选择仿写,作文差的同学往往觉得无从下笔,不妨从仿写入手。当然对于写作好的同学就不必拘于形式,可任由发挥。

总之,通过本课试图消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神秘感,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知道语文是生动的,是可触可摸可感的。
 

反思三: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教学内容是关于一个风景名胜的介绍,作品的文字很美,值得学生好好品读赏析。基于学生对西双版纳比较陌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这堂课中我极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允许他们说错话,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最有个性的东西充分的表达出来。
    
文中对“笑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实现,特别在拓展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设计导游的解说词,这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设计导游解说词的过程中,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这是认识上的再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差强人意之处:在本节课中,我根据此文的结构特点将全班分成5个大组,分组学习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饱满,但总有活动不够落实之嫌。追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所提问题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小组单位过多,人员太多,练习的面较窄。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要注意克服改进的。
    
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寻找“美丽”的过程中,发现美、认识美。


反思四: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着意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寻找西双版纳的美,寻找文章的美,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下面就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对这堂课的感受。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最根本的特征。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我们特别要注意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中,他们已经学了其他游记对各地风光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早已根植于心。此时的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较高的水平。配以音乐和图片,在艺术的感染下,能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自主参与教学,从而轻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