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学反思
时间: 06-23
作者:高瑞川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三角形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我教学了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
这几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是采用了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式,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建立与书本知识的对接,具体做法学生自学六分钟的书,并把书中的重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第二步,质疑解难,或说明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明自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定义中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最重要,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第三步,教师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四步:学生对新课总结。最后一步,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下面针对具体的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里,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定义的理解:例如三角形的定义中的“围成”,高的定义中“顶点”“对边”“垂线”,“线段”。首先我是让学生自学了课本的内容,然后出了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的高的正确画法,然后再让学生说明在高的定义中关键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里,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摆纸条或木棍,初步感知所要学的知识,然后提问1:为什么4,5,9和3,6,10两组小棍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提问2:如果去掉“任意”两个字行吗?把结论的讨论引向深入。学生得出去掉这两个字不行,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计算三次。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例如10+3>6,但这三条线段就不能组成三角形。提问3:我想“偷懒”,最少计算几次就可以判断出来,把对定理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最短的两条边的边长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提问4:除了加法以外,还有没有用其他的方法能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让我意外的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用最长的减最短的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这是初中才学的),在按角分类的课里,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学,然后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初步感知定义。然后设计了一个题:出示一张只画了一个锐角的图片,问:只给一个锐角,你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最后得出结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接着问:如果是两个锐角呢?(也不能)如果是三个锐角呢?(一定行)如果是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你能判断吗?(能)最后提问: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这样学生就不断加深了对角的分类的理解,在按边分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质疑解难,说明自己的发现中,所表现出的让人惊叹不已。举几个例子:学生1说:我发现了等边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相等。学生2:我还发现了他们每个角都相等,都是60度。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发现,但说明同学们都在动脑思考。学生3:我发现了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学生4:我也发现了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相等的。然后我顺势引导出: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这是初中所学知识)当然啦,还有同学发现了其他。
反思:从整体上说,这几节课的课堂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连班上最不爱听讲的陈赵宜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最慢的张晨琳,在前十名就完成了作业,正确率还算可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通过这几节课我在想,究竟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这个星期我教学了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
这几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是采用了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方式,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建立与书本知识的对接,具体做法学生自学六分钟的书,并把书中的重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第二步,质疑解难,或说明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明自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定义中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最重要,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第三步,教师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四步:学生对新课总结。最后一步,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下面针对具体的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里,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定义的理解:例如三角形的定义中的“围成”,高的定义中“顶点”“对边”“垂线”,“线段”。首先我是让学生自学了课本的内容,然后出了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的高的正确画法,然后再让学生说明在高的定义中关键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里,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摆纸条或木棍,初步感知所要学的知识,然后提问1:为什么4,5,9和3,6,10两组小棍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提问2:如果去掉“任意”两个字行吗?把结论的讨论引向深入。学生得出去掉这两个字不行,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计算三次。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例如10+3>6,但这三条线段就不能组成三角形。提问3:我想“偷懒”,最少计算几次就可以判断出来,把对定理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最短的两条边的边长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提问4:除了加法以外,还有没有用其他的方法能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让我意外的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用最长的减最短的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这是初中才学的),在按角分类的课里,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学,然后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初步感知定义。然后设计了一个题:出示一张只画了一个锐角的图片,问:只给一个锐角,你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最后得出结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接着问:如果是两个锐角呢?(也不能)如果是三个锐角呢?(一定行)如果是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你能判断吗?(能)最后提问: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这样学生就不断加深了对角的分类的理解,在按边分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质疑解难,说明自己的发现中,所表现出的让人惊叹不已。举几个例子:学生1说:我发现了等边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相等。学生2:我还发现了他们每个角都相等,都是60度。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发现,但说明同学们都在动脑思考。学生3:我发现了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学生4:我也发现了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相等的。然后我顺势引导出: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这是初中所学知识)当然啦,还有同学发现了其他。
反思:从整体上说,这几节课的课堂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连班上最不爱听讲的陈赵宜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最慢的张晨琳,在前十名就完成了作业,正确率还算可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通过这几节课我在想,究竟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