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教学反思(2)

时间: 06-20 作者:姚广 栏目: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除利用好教学参考书的同时,还应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反思四:墨梅教学反思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 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 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在谈到作者的品质时,看到学生无比 茫然,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王冕的生平,学生才真正从“发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另 外,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p#副标题#e#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 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 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 缺,这说明在这方面,应继续加以指导。

上完这篇课文,我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洗 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而且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 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洗砚 池”的典故,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不仅要利用好教参,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反思五:墨梅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颠覆了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传统的诗歌教学就诗教诗:揭示诗题,了解诗人,读通诗歌,了解诗意,体 会诗情,背诵诗歌。教学方式呈单线形,模式化,而我认为我这堂课视野宽阔,以梅花为主题来重新构建课堂。从历代诗人吟咏梅花的诗句入手,体会梅花的色香味 以及内在精神,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梅文化背景;然后再切入文本,解读文本。所以这堂课不能简单地归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觉得更是一种文化性。

2、 提升了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审美意味着创新,本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乃至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的清新亮丽。例如诵读诗歌的创新艺术——师生接读,反复引读,前后回读,创设情景地读,步步升华地读,诗意浓浓,回味无穷。再如教学流程的设计艺术 ——由梅花的外形到内在品质,由梅花到像梅花一样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由梅花魂扩展到民族魂,一气呵成,艺术无痕。再看整堂课的教学 节奏——该艳则艳,该淡则淡;能简则简,当艳不让;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就像一幅墨梅图,素雅中透出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为你推荐
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