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3)

时间: 06-17 作者:曾金容 栏目:反思

教学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 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通过交流读书感悟,同学间互相补充,孩子们很快从语言文字中找到柳笛和榆 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从“披散着长发的柳树”和“把身子探出墙头的榆树”,学生们感到作者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来表明,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就像是可爱的少 女和调皮的少年站在春风里。它们就像是作者的好朋友一样。而在“做柳笛”这一部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拧一拧”“猛一下抽出”,孩子们也 很快找出动词说出作者非常喜欢做柳笛,说出在做柳笛的过程中作者很快乐……但是整节课的教学却总给我一个感觉,孩子们的情感并没有真正和文本之间形成共 鸣,那种学生在书中找到的快乐仅仅是作者的快乐而不是他们的,那么这种快乐就仅仅是浮于文字之上的,并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是什么原因呢?

也 许,本来课本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在开学之初,这样的春日里来学习本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这两样东西请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但是,今年 过年早,开学也早,这个时侯在我们这里还找不到榆钱呢!#p#副标题#e#柳条也还是干巴巴的黄褐色。或者,我应该把这一课再放一放,等柳条变绿,榆钱结出时再讲这一课?其 实,榆树和柳树应该是北方常见的树种,然而,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就是周末去洛浦公园或是广场上转一转,玩一玩,最多暑假才能 出去爬爬山。他们的玩具也都是电动的,益智的……柳笛嘛,太遥远了……什么好吃的没吃过,还会去吃榆钱?这些可怜的孩子,每天放学按时回家做作业或是上各 种特长班,他们哪有时间去爬树摘榆钱?课堂上,我的统计结果竟是班里大部分孩子竟然没见过榆钱,当我布置作业,等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观察一下榆钱时,竟 然很多孩子问我:榆钱什么样?在哪儿能见到榆树?榆钱是榆树的叶子还是果实?……真希望天赶快暖和起来,让孩子们亲自尝一尝那“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 串晶莹的玉荚。”的榆钱,只是不知,他们是否也能把那种“带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来。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学习压力却更大了。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相比,物质丰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反思五: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

s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课——《柳笛和榆钱》是篇阅读课文,通篇课文仅仅地抓住了柳笛和榆钱进行发挥,整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紧凑,且充满了童趣。

此文开篇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榆树和柳树并着肩长 。他们一个披散长发;一个探着身子,这拟人的手法显得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品读起来格外亲切!

写 柳笛时,分‘做’和‘吹’两部分,几个动词:“折、拿、切、拧、褪”用得既自然又贴切;吹又分粗细笛,声音且浑厚和尖厉。寥寥几笔就将这做、吹的过程和效 果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有就是吃榆钱:那一吃,二嚼,三品虽是简单的几笔却是那样的出神入化,那爬上墙头骑到树上吃个够自然都在情理之中。

但 是,作为总分的方法,也应考虑到前后照应,若将:“‘榆树’和‘柳树’并着肩长”换个位置,这样对照应下文——做、吹柳笛和吃榆钱就要流畅自然的多。还有 就是在“摹声”中也得做到形象自然,那雏鸡的叫声应该是“叽叽叽”而不是老鼠的声音“吱吱吱”......当然,以上这些只不过是我个人的偏见,不当之处 还望同仁指点以便提高。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