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2)

时间: 06-11 作者:孟晨晨 栏目:反思

二、走近陶行知

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为了让学生感受先生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词语,并写写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慈爱、抚摸、拉着、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商量的口吻”感受到了先生对蜻蜓的爱护,对孩子们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反思三: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1、遵循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让学生对美丽蜻蜓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这对后面的教学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又如对“七嘴八舌”的理解,让已经明白词语意思的学生进行表演,让还不清楚意思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来揣度词语意思,通过营造猜谜游戏的情景,使原来不知其意的学生看懂了词义,而且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注解,从表演到概括,恰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
 
2、立足文本价值,巧设问题,引发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这时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反思四: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放飞蜻蜓》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