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培训心得
时间: 05-05
作者:蒋子超
栏目:心得体会
心得一:物理培训心得
20xx年泰州市高中物理暑期培训于7月22日在泰州举行,此次培训请来了江苏省金陵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徐锐老师,他从自己的教学体会出发,和老师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的学情、教情谈谈自己接受培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然后再谈创新,否则会是一句空话。比如我们在学习平抛运动时,不妨请同学们观察平抛运动,提出你想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落地的时间与什么有关呢?是否和初速度成正比?落地速度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如果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猜想和实际理论分析、实验操作有巨大差别时,这将激发学生对此类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因为他会觉得这很有趣。当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较为简单、没有水准,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多给学生机会和舞台,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
物理学科尤其强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每节课老师都给出大量习题让学生思考,再拓展、分析,这种纯粹的习题分析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我们教师不妨学着用活动带动思考。比如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时,可以让每位学生取出铅笔、直尺、白纸,在用铅笔沿直尺画线的同时让直尺沿纸面向上移动,看看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线。我想全班同学画出来的线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选几种典型的类型,展示给学生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线条呢?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师生研讨的目的。有些同学画出的是曲线,其中弯曲的方向会有不同,也会有一些同学画出的几乎是直线。实际上铅笔参与了两个运动,涉及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当两个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时,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并拐向受力的这一方向等等。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讲到实验这部分内容大致步骤是这样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这样按程序来好像就是将考试要考的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学习缺乏源动力,也未必知道为何用这种器材,用此类装置。比如,高一上学期提到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小问题:小车从某一高处沿长木板向下滑动,很显然运动越来越快,速度逐渐增大,那么我们能否知道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值呢?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许会有同学提出用卷尺测量长木板的长度,用秒表计时,然后用公式计算速度。当同学们真正做了实验后才发现,这样测时间误差太大了,实验理论讲得通,但实验可操作性难度较大。教师借机引出打点计时器,体会其神奇之处。再接着讨论实验的相关内容,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比如说,讲解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时不直接讲原理,多提问题。练习本的长度、宽度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尺寸很小的物体如一根铜丝和一个摆球的直径如何测量呢?从而引出以上两种精密长度测量仪器。以上所举两个实例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走上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点在我们习题教学中同样重要。
初、高中物理的难度差距较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初中大部分已知条件由数字给出条件,而高中却很多是字母作为已知条件。所以高一的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条件由数字给出。比如: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内速度由4m/s增加到8m/s,求这段时间的位移是多少?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多提几个小问题,分台阶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会觉得很累,教师讲得也很生硬,两种方式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习题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延伸,从学生问题出发,思考教学改进的办法。我们在平时批改作业时会发现学生会计算出纸带运动的速度为33m/s,这相当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显然是一个错误答案,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检查答案,对33m/s这个速度没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渗透。提到太阳和地球的质量关系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比较,如果太阳是100kg的大西瓜,地球则是0.3g的小颗粒,这样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老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0xx年泰州市高中物理暑期培训于7月22日在泰州举行,此次培训请来了江苏省金陵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徐锐老师,他从自己的教学体会出发,和老师们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的学情、教情谈谈自己接受培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然后再谈创新,否则会是一句空话。比如我们在学习平抛运动时,不妨请同学们观察平抛运动,提出你想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落地的时间与什么有关呢?是否和初速度成正比?落地速度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如果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猜想和实际理论分析、实验操作有巨大差别时,这将激发学生对此类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因为他会觉得这很有趣。当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较为简单、没有水准,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多给学生机会和舞台,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
物理学科尤其强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每节课老师都给出大量习题让学生思考,再拓展、分析,这种纯粹的习题分析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我们教师不妨学着用活动带动思考。比如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时,可以让每位学生取出铅笔、直尺、白纸,在用铅笔沿直尺画线的同时让直尺沿纸面向上移动,看看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线。我想全班同学画出来的线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选几种典型的类型,展示给学生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线条呢?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师生研讨的目的。有些同学画出的是曲线,其中弯曲的方向会有不同,也会有一些同学画出的几乎是直线。实际上铅笔参与了两个运动,涉及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当两个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时,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并拐向受力的这一方向等等。
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讲到实验这部分内容大致步骤是这样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这样按程序来好像就是将考试要考的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学习缺乏源动力,也未必知道为何用这种器材,用此类装置。比如,高一上学期提到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师可以先抛出一个小问题:小车从某一高处沿长木板向下滑动,很显然运动越来越快,速度逐渐增大,那么我们能否知道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值呢?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许会有同学提出用卷尺测量长木板的长度,用秒表计时,然后用公式计算速度。当同学们真正做了实验后才发现,这样测时间误差太大了,实验理论讲得通,但实验可操作性难度较大。教师借机引出打点计时器,体会其神奇之处。再接着讨论实验的相关内容,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比如说,讲解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时不直接讲原理,多提问题。练习本的长度、宽度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尺寸很小的物体如一根铜丝和一个摆球的直径如何测量呢?从而引出以上两种精密长度测量仪器。以上所举两个实例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走上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点在我们习题教学中同样重要。
初、高中物理的难度差距较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初中大部分已知条件由数字给出条件,而高中却很多是字母作为已知条件。所以高一的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条件由数字给出。比如: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内速度由4m/s增加到8m/s,求这段时间的位移是多少?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多提几个小问题,分台阶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会觉得很累,教师讲得也很生硬,两种方式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习题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延伸,从学生问题出发,思考教学改进的办法。我们在平时批改作业时会发现学生会计算出纸带运动的速度为33m/s,这相当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速度,显然是一个错误答案,学生做错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检查答案,对33m/s这个速度没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渗透。提到太阳和地球的质量关系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比较,如果太阳是100kg的大西瓜,地球则是0.3g的小颗粒,这样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老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