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3)
时间: 04-26
作者:黑聪
栏目:心得体会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必须要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这一点我校的教师做得比较好,因为通过学习教材教法等,老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撰各年级的《有效作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发展了老师的能力。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篇四: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师一样,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所写的生本教育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p#副标题#e#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效率低。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在我的思品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很深。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 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谁会生气、发火。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我现在是一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从模仿跟学,到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 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必须要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这一点我校的教师做得比较好,因为通过学习教材教法等,老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撰各年级的《有效作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发展了老师的能力。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篇四: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师一样,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所写的生本教育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p#副标题#e#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效率低。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在我的思品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很深。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 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谁会生气、发火。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我现在是一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从模仿跟学,到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 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