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访心得(5)

时间: 04-24 作者:黄滋 栏目:心得体会
    终于迎来第一份工作了,可那感觉只能说,长啊,怎么跨度那么大,快让人遗忘自己的工作,有时甚至感慨“虚度光阴”。
    当接到任务,看着那份采访名单,顿时傻眼,怎么要采访的人都那么牛!不是副处,就是正处;不是院长,就是局长,喟然而曰:“原来我们广中医也有那么牛的校友。”更不必说,非行政工作的校友,正如本人老师说的:“其实,我们学校有很多名老中医,很多人工作后成了主任医师。”
    然后,师姐来了句雷语:“你们自己挑要采访的人吧。”挑,这是一个多么像原子弹的字,一个懵懂中德大一新生,才上学两个月,要联系的居然是除了牛这个词以外,无法形容的人。算了,挑吧。挑人的时候陷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挑都那么难,联系方式就那么一丁点,还来了个邮编,干嘛用的?只好借那仅有的资料和那不自信的自身能力硬拼了。
    挑完人,各做各的,可就在这时,来了个知名的问题,怎样开口说采访呢?#p#副标题#e#总觉得为校庆做采访,好像不够说服力。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问题接踵而来,怎样找到那个要采访的人?怎样让别人相信你是一个学生记者?怎样约时间、地点?说话怎样才算礼貌?怎样做才能记下采访者的话?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采访稿?我们连文艺稿、活动稿、栏目稿有什么差别都不知道。
    暂时抛开这些,以后慢慢教,首先是约,跟要采访的人约好时间、地点。当我回去找资料时发现,要采访的人只出现一次,第一条信息中的一句话,啥都没了,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就只有这个,当时连打爆电脑屏幕的心都有。可后来,不知为何,居然发现可以层层深入,从办公地点,一层一层的去联系,当时还真佩服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想狼嚎一声。
    走在雨淋的路上,撑着比别人伞大的折叠伞,带着逃课的身份,进行第二次采访培训。说实在的,真不想星期二逃课,太猖狂可不好。第一次听到a栋活动室,惊叹,生活区居然有活动室这种地方,看着那些自习的人,专心再专心,忽然,肾上腺素爆发,想回去看书,可不能啊,当时骂了句妈的。
    第二次培训的主讲人是某位忘了姓名,可很有经验的师姐(记者团还真多师姐)。整个培训的信息量很大,可那笔记本记得不多,是会了还是不会记呢?在其中提到应对突发事件,说,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例如,采访的人偏离了主题,怎样把话题拉回来?请吃饭了,咋办?诸如此类的。但,刚好,碰到软肋了,本人最不会处理突发事件,“得益”于小时候突发事件总是被姐姐处理掉,以后麻烦多了。同时,也看到同组的成员,可我怎么被当做10级的师兄呢?
    培训中还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技巧和该做的事。原来有采访提纲这门东西,还要注意政治成分。采访稿要给采访者看之类的。总之,学了很多,不懂的还很多,等着去实践吧。
    盼星星,盼月亮,还是盼不到采访的日子,那些空余时间,只好用于学习与玩耍。校运会忙了两天,可我是属于那种郁结类的人,有事没完成就会一直郁结在心里,即使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不过,很怀念那种心无旁骛的心境,好久没尝试过了。
    校友采访之心得,加个“前”或者更好。


篇五:校友采访心得

    今天以各种方式对吴锡瑾—原广西省水利厅厅长和赵木林—广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两位从清华水利系毕业的学长进行了访谈,收获颇多。
    首先,两位校友,无论是否在位,都说了广西水利发展急需人才。上一位到广西工作的清华毕业生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根据自己今天在南宁市的观察和水利厅领导的介绍,也的确发现广西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南宁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说是水利是公益事业,需要许多的资金,在现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有大的发展,这固然没错,但是,水利发展更需要人才。正如吴学长所说,现在的水利事业很多事情做得事情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发展水利事业,但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发展只会造成更坏的后果。所以,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在社会的舆论一味导向金钱的时候,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追求,找到真正自己值得追求一生的事业。一位老师说过:“清华的学生迟早不会缺钱,你们需要考虑的是人生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奉献。中国的发展需要你们挺起脊梁!”没错,吴厅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在基层工作过29多年的水利老前辈。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