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材料(10)
时间: 04-12
作者:石永妍
栏目:事迹材料
篇四: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材料
一、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
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和精神实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怎样的变化,但为人民服务始终像一条红线,贯穿和体现在党的群众路线中。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所以,我们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利,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利,更没有在人民面前称王称霸的权利。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老实实做人民儿子的权利。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一)、解放前
以毛择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性贡献。
在群众路线的理论上,毛择东同志做了重大的贡献。从建国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他在1929年12月起草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中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的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基本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是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 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
(二)、解放后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文献中,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含义。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
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某利益,从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又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群众路线注入了新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他还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三、群众路线理论概述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