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时间: 04-01
作者:熊毅
栏目:反思
2、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组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主动理解算理,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的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理解算理,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得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课以分吃蛋糕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复习环节中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新授课时通过过生日分吃蛋糕的具体情境为主线,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生活题,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节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三:
新课程中的教学时将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年级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下册中的分数的教学,所以在三年级的分数教学中就要扎实基础,为将来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同分母加减法分原理。以下是我对该节课的一些反思:
1、防止机械化地复制
在教低年级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原理很难发现也很难理解,而且有些知识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像“提数学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说,从刚开始的老师示范,再到师帮学生纠正,生帮生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整地提问题。像这样的教学经验也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教学,总会给学生找根拐杖,然后要求他们重复,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复述而达到记住计算方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忘记。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
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一张分数的练习纸,用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我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平均分成八份的圆形中,涂出1/8,并让学生阐述了意义,那我接着让学生涂,涂到空白表示的分数为1/8为止。但讲完第一个图形后,我让学生涂第二个四等分的图形的1/4,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那我再让学生在这个图形上继续涂出一个2/4,学生在明白意思后也很快完成了。这时,我突然想到要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来描述刚才的操作过程,刚开始学生愣了一下,接下来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给我列出算式:1/4+2/4,根据刚才的操作结果,学生马上知道等于3/4。接下去我问1/4里有几个几,2/4里有几个几并板书1个1/4+2个1/4=3个1/4=3/4。说完后,我让学生像我这样再说一说。同样,第三个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高,这样经过画图的方法操作强化了几遍后,我顺势推出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加法学习的基础,所以掌握起来很容易。经过这样的教学后,我再拿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出色。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复习环节中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新授课时通过过生日分吃蛋糕的具体情境为主线,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生活题,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节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三:
新课程中的教学时将一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年级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下册中的分数的教学,所以在三年级的分数教学中就要扎实基础,为将来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同分母加减法分原理。以下是我对该节课的一些反思:
1、防止机械化地复制
在教低年级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原理很难发现也很难理解,而且有些知识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像“提数学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说,从刚开始的老师示范,再到师帮学生纠正,生帮生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整地提问题。像这样的教学经验也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教学,总会给学生找根拐杖,然后要求他们重复,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复述而达到记住计算方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忘记。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
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一张分数的练习纸,用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我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平均分成八份的圆形中,涂出1/8,并让学生阐述了意义,那我接着让学生涂,涂到空白表示的分数为1/8为止。但讲完第一个图形后,我让学生涂第二个四等分的图形的1/4,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那我再让学生在这个图形上继续涂出一个2/4,学生在明白意思后也很快完成了。这时,我突然想到要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来描述刚才的操作过程,刚开始学生愣了一下,接下来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给我列出算式:1/4+2/4,根据刚才的操作结果,学生马上知道等于3/4。接下去我问1/4里有几个几,2/4里有几个几并板书1个1/4+2个1/4=3个1/4=3/4。说完后,我让学生像我这样再说一说。同样,第三个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高,这样经过画图的方法操作强化了几遍后,我顺势推出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加法学习的基础,所以掌握起来很容易。经过这样的教学后,我再拿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