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2)
时间: 03-04
作者:耿晒晒
栏目:反思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最后我让孩子们动笔写了写“我们村的房子”。大多数孩子都能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村里房子的特点,比如做房子的时候要请风水先生看地,择黄道吉日动工;房子一般是主体房和附属房两部分,主体房主要是休闲卧室,附属房里喂养畜生,做饭……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傣家竹楼》我让学生自学,抓住竹楼的“美”去学习体会。当然,体会竹楼的美不胜收,诗情画意主要是通过朗读去体现的。
教完这课,感觉有些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总是在课中才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游得太远,然后才采取措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啊!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三:
《各具特色的民居》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本组训练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我才用了以下思路进行:
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自主读书,理清说明顺序。我将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这段话为重点分析通过反复读体会出“点缀”本意是修饰装点,在这里是说明地区偏僻的小区,由此学生领悟出这段还用了对比方法,把崇山峻岭与为屋和土楼加以对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为了能省时高效,我才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分组读、议,在相互交流、补充汇报。在此基础上,我将多媒体用上展示出文中相关内容介绍,使同学从视觉角度对两种形态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很快对两种民居特点共同之处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的正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同样,作者在介绍傣家竹楼的时候,怎样造楼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最后,今昔对比,学用结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家乡建筑的特点。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东北民居特点加以交流。如: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后,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有的同学甚至把东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样的民风民俗,为今后的作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我让孩子们动笔写了写“我们村的房子”。大多数孩子都能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村里房子的特点,比如做房子的时候要请风水先生看地,择黄道吉日动工;房子一般是主体房和附属房两部分,主体房主要是休闲卧室,附属房里喂养畜生,做饭……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傣家竹楼》我让学生自学,抓住竹楼的“美”去学习体会。当然,体会竹楼的美不胜收,诗情画意主要是通过朗读去体现的。
教完这课,感觉有些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总是在课中才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游得太远,然后才采取措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啊!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三:
《各具特色的民居》选自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略读课。本组训练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我才用了以下思路进行:
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自主读书,理清说明顺序。我将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这段话为重点分析通过反复读体会出“点缀”本意是修饰装点,在这里是说明地区偏僻的小区,由此学生领悟出这段还用了对比方法,把崇山峻岭与为屋和土楼加以对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为了能省时高效,我才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分组读、议,在相互交流、补充汇报。在此基础上,我将多媒体用上展示出文中相关内容介绍,使同学从视觉角度对两种形态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很快对两种民居特点共同之处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的正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同样,作者在介绍傣家竹楼的时候,怎样造楼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最后,今昔对比,学用结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家乡建筑的特点。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东北民居特点加以交流。如: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后,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带名词。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有的同学甚至把东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样的民风民俗,为今后的作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